Translate

2010年10月1日星期五

親子共讀十八招(轉載)

親子共讀十八招



網誌分類:愉快成長路 |

圖片
網誌日期:2010-02-28 08:00



    從零歲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這已經成為許多爸爸媽媽的共識。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讓讀書識字充塞童年的快樂時光。我們的目標,是充分開發孩子的潛能,讓閱讀成為孩子認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徑,讓閱讀成為童年快樂生活的一部分。成功的親子共讀的秘訣,是與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快樂,通過愛的傳導,讓孩子熱愛書籍,讓快樂閱讀的習慣陪伴孩子終身。


    第一招:選擇大人自己喜歡的書


    新任爸爸媽媽往往很困惑,不知該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書。其實許多資深的爸爸媽媽也有同樣的困惑,只是孩子長大了,大人可以把更多的自由選擇權下放。但是嬰幼兒自己是不會選的,過多的選擇和超出能力的選擇,只會讓他們困惑,所以嬰幼兒的家長必須代替孩子來選擇。可是,怎樣選擇呢?


    有一招非常簡單:選擇大人自己喜歡的書。


    有人曾問:“我喜歡《紅樓夢》,難道可以給初生的嬰兒讀這本書嗎?”我的回答是:“為什麼不可以呢?”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如果你真誠地喜愛著《紅樓夢》,那麼就在給孩子大聲朗讀中將這種快樂和熱愛展示給孩子罷。再說,對於初生的嬰兒,聲音的韻律和魅力遠遠比語言的意義更重要。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當然還需要為他選擇適合的食糧:文學的、認知的、科普的、益智遊戲的,等等。大人仍然可以遵循“我喜歡、我選擇”的原則,因為親子共讀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不能總“虧”著大人呀,那樣孩子也會漸漸感到無趣。


    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C.S.路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僅僅是讓孩子們喜歡的故事是不良的兒童文學。”所以,如果一本童書不能喚起你的喜愛和敬意,你大可將它放棄,它未必是一本好書。


    【實例】


    美國作家謝爾•希爾弗斯坦是一位圖畫書作家、兒童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作曲家、鄉村歌手。他有幾部非常經典的圖畫書,但很難從讀者群來判斷它們應該歸入哪一類。《愛心樹》講述的一個男孩和一棵蘋果樹的故事,圖畫和文字是那麼簡單,兩三歲的孩子也愛聽,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自己讀,還有許多大人一邊讀著一邊流著熱淚。有一次,我捧著它讀給年逾七旬的媽媽聽,她聽完後很感動,說那棵樹就是爸爸媽媽。


    希爾弗斯坦還有一本更簡單的圖畫書《失落的一角》,簡單得無與倫比,只有一條線、一個缺角的圓、一些角,每一頁只有幾行字和幾個字,故事大體上是一個缺角的圓去尋找它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海角。有人說它講的是愛情的追求,有人說那是關於人生滿足與缺憾的寓言,也有人說它是從許多故事中提煉出來的哲理寓言,甚至美國有些大企業還把它拿來作為招聘員工時用的心理測評素材……


有一天早晨,我發現四歲的女兒正在埋頭看一本書,很投入,而且口中念念有詞。我湊近一看,原來是《失落的一角》!特別有趣的是,她並不認識那上面的字。我問她:“這本書好看嗎?”她很肯定地說:“好看!”我十分驚訝,那一刻我真想變回一個四歲的孩子,看看這本書到底是如何好看。


    真正好的童書,或許本該就是這樣。


    第二招:為孩子大聲讀


    為孩子大聲讀書,是公認的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最為簡易而有效的方法。這裏所說的“大聲”並不是發出很高聲貝的聲音的意思,而是指“讀出聲音來”。


    為孩子大聲讀書,在西方是一種長期形成的傳統,我們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能見到這種溫馨的場面。1979年,一位升級為爸爸的美國畫家兼專欄作家崔利斯,有感于美國兒童普遍閱讀水準的下降,專門著書立說宣導“為孩子大聲讀”。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宣導和研究的行列,使這種閱讀形式的推廣演變成一場社會運動。美國教育部甚至斥資數千萬美元開展專項調查和研究,並於1985年正式確認為孩子大聲讀(Read-Aloud)與持續默讀(SSR)為最為行之有效的兩種閱讀教育方法。


    平心而論,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可以有許多種有效的方法,中國人傳統的背誦經典的方法也多有功效,而且在書香門第中往往自然誕生了一代代書蟲。但是在現代的生活方式下,閱讀被賦予更多的負載,我們並不願意讓孩子成為讀死書的書呆子。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上班一族的爸爸媽媽往往也不可能在孩子的閱讀方面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從經濟實效的角度來說,堅持每天為孩子大聲讀書,也許是最佳的方法。


    為孩子大聲讀書,本身並不困難,難在持之以恆。選擇合適的時間段,每天堅持至少讀20分鐘,和孩子一起快樂地享受這個過程。最好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如有可能,至少堅持到孩子小學畢業,直到他明確表示不再願意繼續。這種習慣的養成絕非易事,但善莫大矣,值得嘗試。


    【實例】


    並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為孩子大聲讀。絕大多數圖畫書都適合為孩子讀,日本的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先生說:“正是因為圖畫書是讀給孩子聽的,所以圖畫書對於孩子才是寶貴的。”以文字為主的書並不都適合給孩子讀。崔利斯先生曾在他的《大聲為孩子讀書吧—閱讀手冊》中,為適合朗讀的作品的特質做了如下精闢總結:第一,情節發展的節奏快;第二,人物形象鮮明、豐滿;第三,對話明快、易讀;第四,大段描寫極少,特別是開頭。


    民間故事和傳統的童話大多數都是直接講給孩子聽的。在經典童話中,《木偶奇遇記》是一個適合為孩子讀的作品典範,它從一開頭就抓住了孩子:


    從前有……


    “'有一個國王!’我的小讀者馬上要說了。


    不對,小朋友,你們錯了。從前有一段木頭。”


    如果同時翻開現代文學大師張天翼先生的《大林和小林》,還有當代著名童話作家孫幼軍先生的《小布頭奇遇記》和《小豬唏哩呼嚕》,你就會發現這個傳統是如何完美地繼承下來。如果你在當代的兒童文學世界中尋找最適合讀給孩子聽的作品,我認為孫幼軍先生的作品是首選。


    在英文兒童文學世界中,英國作家達爾的作品被認為是最適合讀給孩子聽的。他的名作《女巫》、《瑪蒂爾達》、《好心眼兒巨人》、《詹姆斯和大仙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都有中文譯本,其中大部分是由翻譯家兼兒童文學作家任溶溶先生翻譯。


第三招:邊讀邊玩


    天下或許有不愛讀書的孩子,卻沒有不愛玩的孩子。在觀念上,不少大人把閱讀或其他類似的學習活動看作是相當嚴肅的事情。比如,我們或許會說“玩的時候有玩的樣子,讀書的時候有讀書的樣子”;我們還常常說“寓教於樂”,這本來也沒什麼不好,但在下意識裏還是把“教”與“樂”看作兩件對立的事情,否則我們為什麼不說“教即是樂,樂即是教”呢?


    在早期教育中,孩子所學的一切幾乎都是從遊戲中獲得的。俗語說:“生個孩子要瘋三年”。這句話說得太有道理啦。新生嬰兒的家長總是與孩子一起瘋瘋癲癲地長大,看上去只是瘋玩,實際上就是很自然的教孩子的手段,孩子在大人的感染和刺激下,異常活躍地接受著外界的資訊,以令人驚歎的速度成熟起來。對於孩子來說,閱讀本來就是一種遊戲,文字、圖畫與相關的聲音、觸覺,演化成有趣的故事和千奇百怪的知識,這簡直就是奇跡!只要你願意,完全可以把早期教育中的閱讀變成“瘋讀”。


    兒童的閱讀可以有許多種玩法。比如,有的書本身就是玩具書,可以作汽車在地上滾,可以作積木搭房子,可以作拼圖變圖案;有的書可以適應特定的用途,可以在洗澡時放在浴盆裏,可以鋪在地上作遊戲的地板;有的書裏就有遊戲,孩子可以一邊看一邊參與。不過大多數低幼兒童的圖書是一般的圖畫故事書,怎麼玩法,需要大人隨機變出花樣。最常見的玩法有角色表演、畫畫、做手工等。只要大人“瘋勁”十足,肯定能創意不斷。


    有的幼兒會在大人為他讀書時忙著玩自己的玩具,這並不代表他對閱讀活動不感興趣,大人一停下來,他可能就會抗議。對這種情形大人需要多一點耐心,多一些觀察。如果孩子確實心不在焉,不妨換個更合適的時段、換一本更有趣的書或換一種更能吸引孩子參與的方式。


    【實例】


    2003年北京的國際書展大會上,我在一家法國出版社的攤位上發現了一本外形怪異的童書,它有一個半圓形的大缺口,拿在手上與其說像一本書,不如說像一塊大積木。我懷著十分好奇的心情翻開這本書,書本打開後,那個大缺口變成正圓形。就是說合起來是“C”狀,打開就變成了“O”。原來這是一本講動物的故事,每幅畫有動物的身體也有頭部,只是頭上臉的部分是一個圓圓的大缺口。原來那個大缺口是為講故事或聽故事的人的臉留下的!你想像一下,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你的臉放在本該是獅子的臉部,誇張地對孩子說:“我是一頭餓壞了的大獅子。”孩子將會怎樣呢?


    在圖書設計中,童書是保留著最大創意空間的領域,你經常能發現一些充滿天真童趣的好創意。比如洗澡書已經很有創意了,寶寶一邊洗澡,一邊可以在浴盆裏翻著不怕水而且能浮在水面上的書,原來讀書還可以如此愜意!中少社的《嬰兒洗澡書》又加了一點創意,書裏還帶著一個小實物模型,比如潛水艇什麼的,可以潛到水下。這樣一邊洗澡,大人一邊給寶寶讀,寶寶手裏還能抓著一個小玩具,別具一番趣味。


    還有一種書叫《寶寶認知百科》,本來只是一些卡片,上面是實物的照片和童謠,這樣的書隨處可見。可是獨具匠心的設計者給卡片打上幾個小孔,這種書便產生了新的功效。用彩帶把不同的卡片組合裝訂起來,卡片就變成了可以翻閱的書;更有意思的是,還可以用掛鈎把卡片連成一幅,再用掛架吊起來,卡片就變成了一幅有趣的掛圖。如果能讓孩子親手做,哪怕是一起來參與,孩子也會開心不已。這樣的設計看似簡單,但實在是需要一種真正的童心童趣。


    第四招:在大聲讀中請孩子來參與


    在為孩子大聲讀的親子閱讀中,如果能讓孩子參與進來,將會是一件既好玩又有效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對大人拿著一本書念念有詞而且不時翻頁的舉動感到十分好奇。 一兩 歲的孩子,有時會學著大人的模樣,捧著一本小冊子,煞有介事地咿咿呀呀。


    讓孩子參與的方式五花八門,最簡單直接的是翻頁和發音。


    一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翻頁,讀完一頁大人可以邀請孩子幫助翻頁。再大一些的孩子已經建立書頁與故事內容之間的關係,對於重複閱讀的書,他們往往憑藉書中的圖畫就能準確判斷,這時可以請孩子來主持翻頁。由孩子來控制閱讀的速度,你可以從側面瞭解到孩子對故事的理解和喜愛程度。


    如果從一出生就為孩子讀如兒歌、唐詩那樣的韻文,你會發現孩子很快會對節律感很好的發音敏感。我女兒六個月大時,我發現她喜歡跟著大人讀的唐詩哼哼,特別在每一句的末尾,她都能跟上,而且發音的聲調居然出奇的準確。實際上無論讀什麼,孩子在一歲前後就已經能跟著大人的朗讀,有目的地哼哼唧唧。孩子這是在模仿,大人應該特別鼓勵,可以通過調整朗讀的節奏感讓孩子更容易參與。


    有些書中多有象聲詞,模仿動物的發音、事件發生的聲音或是人的感歎音,如“汪汪”、“吧唧”、“咦—”之類的詞,這是 一兩 歲的孩子特別熱衷於參與發音的。再大一些的孩子會對反復重複的短句或者特別有趣的說法著迷。大人在大聲讀的過程中,可以有意在這些地方放慢節奏、降低音量甚至不發音,讓孩子也來過把癮。


    讓大孩子參與通常需要把形式設計得複雜一點。比如分角色讀、模擬表演、畫道具或手工做道具,都是很好的辦法。如果孩子願意,甚至可以邀請他來故事接龍。


    【實例】


    在《輝煌童年》動畫兒童歌曲集中,有一首歌叫做《小熊掰棒子》,曾經是我女兒在十個月時特別喜歡聽的。它的歌詞大概是這樣的:“小熊掰棒子,扭乜扭扭乜,掰一個掉一個,扭乜扭扭乜。掰來掰去,掰來掰去,掰來掰去,掰來掰去,哎呀呀,只剩手裏這一個,這一個。小朋友,小朋友,請你告訴我,這是為什麼?咦 ——這是為什麼?”這首歌女兒可能聽過無數遍,無論是聽還是看動畫都非常安靜,特別是當這首歌唱到“咦——”的時候,她一定會唱和一聲,節奏感非常準確。這可能是她在叫媽媽、爸爸前最早準確發音的一個字。漸漸地,她開始唱和“哎呀呀,還有“扭乜扭扭乜”這樣有點難度的感歎音。


    我們仔細回憶一下,不少孩子在學習說話之初都有類似的過程。這個奇妙而有趣的過程,如果能用到孩子閱讀的培養中,同樣可以發生奇效。


    小口袋文學”叢書中有一篇童話《善良的吃人巨魔》,講兩個孩子在森林邊的一個城堡裏遇到一個善良的巨魔,最終成為好朋友的故事。當故事講到孩子與巨魔初遇時,兩個孩子尖叫:“哇,吃小孩的巨魔!”而巨魔也大叫:“哇!吃巨魔的小孩!”兩個孩子嚇得在原地動彈不得,而巨魔卻也嚇得一下子蹦上樓梯。這是故事裏最幽默最熱鬧的一場,聽過幾遍的孩子每到這裏就會特別興奮。在類似這樣的地方,如果我們能讓孩子一起參與進來,比如學故事裏的孩子那樣大叫,而大人學巨魔那樣大叫,這會讓閱讀過程變得非常有趣。這麼做並不單單是為了讓孩子體驗故事裏的語言,同時也是讓孩子學會在閱讀中投入,從閱讀中獲得最大的樂趣。


    第五招:閱圖漫步


    在大聲為孩子讀書的活動中,有一項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的步驟—閱圖漫步(picture walking)。閱圖漫步,就是輕鬆自然地引導、陪伴孩子,翻看圖書裏的圖畫或插圖。這種閱讀方式應該是非常閒適的,就像在畫中怡然自得地漫步。


    閱圖漫步可以穿插在大聲讀的全過程,也可以單獨進行。這種活動適用於圖畫書或有插圖的書。優秀的圖畫書往往有很好的圖畫敍事能力,孩子甚至可以從圖畫中“讀”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


    在正式為孩子大聲讀之前,最好先進行閱圖漫步。在這個階段進行的漫步類似一種預演活動。比如,指著封面問孩子,“猜猜看,這個小豬為什麼叫唏哩呼嚕?”然後隨意翻看書裏的插圖,“瞧瞧,唏哩呼嚕的褲子怎麼掉下來了?”“不好,大灰狼來了!”等等。經過這樣的熱身,孩子的注意力就被吸引過來了,對書裏的故事充滿好奇心。


    在大聲讀的過程中,最好能讓孩子同時看到圖畫。大人往往根據文字來讀、講故事,而孩子卻是從圖畫中讀出自己的故事來。有經驗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對於圖畫的細節有令人驚歎的“火眼金睛”,他們常常會讀出與文字不同的故事來。


    在大聲讀完後,可以和孩子一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再次漫步畫中,重新回味。孩子那未受羈絆的想像力,能填補文字和圖畫都無法描述的空白。


    孩子如果興致高,會自己一邊拿著圖畫一邊講故事。千萬別要求孩子的故事“忠實于原著”,大人更應該細心傾聽孩子自己的故事。


    【實例】


    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在他的《我的圖畫書論》一書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有三個孩子,當時分別上四年級、三年級和一年級,他常和孩子們一起聊書。有一次,三個孩子告訴他,他們最近特別喜歡一本拇指小牛的圖畫書,還你一句我一句地告訴他故事的梗概,並形容如何的有趣。這位圖畫書大家松居先生很有些吃驚,他想不起來家裏怎麼會有這麼一本書。如果是圖畫書,他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呢?於是,孩子們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來,松居先生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匈牙利某出版社寄來的圖畫書,自己因為不太欣賞它的圖畫風格而忽略了。


    他重新認真地拜讀這本書。它的名字叫《魔法的牛》,講述的是一個俄羅斯傳統童話,文字是法語的。令他十分驚訝的是,孩子們所講的故事與他從書中看到的故事大致相同,而三個孩子對外語其實一無所知,他們的故事完全是憑藉圖畫而看出來的。看過相當多圖畫書的孩子們,非常懂得通過插圖讀故事的方法。他們看一幅插圖,從中領會故事,然後看下一幅插圖,又領會那幅畫的故事,再把兩部分結合起來。中間斷開的地方,就憑想像把兩幅畫的各處部分聯繫起來。這樣一幅幅地邊看圖邊把它們連起來,整理出故事的情節發展。


    在親子共讀圖畫書的過程中,孩子一邊通過圖畫在看故事,一邊聽著大人的聲音,有背景的描述、動作的描述,還有人物的對話。我們想像一下,這與觀賞一出戲劇的效果多麼相似呀。所不同的是,讀書時孩子可以自己來翻頁,用自己的手來拉開每一場戲的劇幕。這是何等迷人的事情呀!


    第六招:表演性的大聲讀


    在為孩子大聲讀書的活動中,如果更多加入表演的成分,會讓整個過程變得很開心,而且達到很好的效果。


    絕大多數大人並沒有接受過表演或專業朗讀的訓練,再加上平時工作之餘比較疲憊,往往會選擇很直白地為孩子讀書。這樣做不是不好,只是還不夠“瘋”,不足以感染孩子而讓孩子迷上閱讀活動。孩子天性喜動,好誇張,喜歡把什麼事都當真。表演性的讀書,正是要利用孩子這種可愛的天性,把他引入到知識的殿堂中來。


    大人絕不用擔心自己的表演能力,孩子是世界上最寬容的聽眾,他不但會原諒你表演的“拙劣”,而且還會對你的努力報以最真誠的喝彩。為自己的孩子表演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最簡單的表演是富有感情色彩、節奏調整適當的朗讀。為了做得更好,一般應該事先預習一下素材,至少在有對話的地方要能分清哪一句話是誰說的。對話太多、說話的角色太多的書一般不適合大聲讀,可以儘量避免選這種讀物。主人公形象特別可愛、性格鮮明、語言特徵明顯的故事,是特別適合大聲讀的故事。


    最有趣的表演是吸引孩子來參與的分角色演,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適合的故事。對於小小孩,可以更多分派一些動作和簡單的發音。在一次電視故事會上,一位元大人帶著一個年僅兩歲的小孩表演《烏龜飛上天》的故事,孩子大部分時間就是學烏龜爬,臺詞只有兩句:“你是誰呀?”和“你帶我上天玩,好嗎?”整個故事表演得妙趣橫生。孩子非常願意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如果能有機會投入其中,他們會樂此不疲。


    【實例】


    有位媽媽曾經給我講,她是如何用“演”的方法給女兒讀《寶寶小姐的故事》的。那是以《兔子彼得的故事》而舉世聞名的經典圖畫書作家碧麗克絲•波特的一篇小故事,講一隻小老鼠如何捉弄一隻小貓寶寶小姐,小貓想辦法報復,最後小老鼠又機智地逃脫。這個故事裏的貓和老鼠活脫脫是一對經常要相互作對的兒童玩伴。不過文字很簡單,兩三分鐘就能讀完。那位媽媽很生動地告訴我,她如何扮演貓,而女兒如何扮演小老鼠,兩個人學著故事上的動作和對話,整整玩了一個多小時。她的描述讓我很感慨,那將是媽媽和女兒共同享有的甜蜜回憶。有這樣的媽媽,孩子怎能不愛書呢?


    我在給女兒讀插圖版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時,為了牢牢地吸引住她,我也盡展表演之能事。這片童話的每一個人物的特點都很鮮明:小林勇敢卻也有點幼稚,說起話來像個小小孩;大林後來變成叭哈先生的兒子唧唧,唧唧和叭哈是兩個巨肥無比的傢伙,說話要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蹦出來;長鬍子國王是個說兩句話就哭的老小孩;四四格鼻孔太大,說話甕聲甕氣帶回聲,句尾總要帶兩遍;狐狸平平一股酸酸的學究氣;鱷魚小姐自作多情,粗粗的嗓門來扮嗲;薔薇公主嬌氣無比,走路像鴨子,說話矯揉造作,兩句話准暈倒;最好玩的人物當屬黑臉抹脂粉的法官包包,捏著嗓門唱他的《天使之歌》:“吃一塊雞蛋糕,美麗的包包。吃一塊雞蛋糕,美麗的包包。”……雖然以常人的眼光看,我的所謂“表演”其實十分拙劣,但我惟一的聽眾給予了最熱情的鼓勵。經過前後長達兩個星期,我們非常愉快地結束了這次閱讀旅程。


    第七招:重視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似乎有千萬個“為什麼”。在親子共讀的活動中,孩子往往會提出許多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機會,大人可不要忽視。與孩子一起共讀的目的就是要一起來分享,分享快樂,也分享困惑。孩子的思維方式與大人的不同,所以在大人看來他們的問題經常是古靈精怪,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大人如果對這樣的問題一笑置之,或強言制止,那麼就可能會失去很好的機會。


    孩子在閱讀中提問,大致有這樣一些情形:對書中的語言不明白;對故事中的事件因果關聯不明白;對故事中人物的關係不明白;對故事情節的處理不理解或不贊同;強烈地喜歡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強烈地厭惡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從故事中引發的聯想;故事與現實的關係;看似無意義的問題;帶有一定干擾目的的問題;等等。


    大人有時會在孩子的問題面前措手不及,主要是因為不太理解孩子提問的方式。有時他們看上去在提問,實際上只需要大人來認可。但在很多情形下,他們會用非提問的方式做判斷,比如說“孫悟空是真的,唐僧不是真的”,這種說法顯示他們對故事人物關係和情節處理不認同,但又說不清問題在哪里。所以大人在孩子的問題面前需要特別多一分耐心,儘量理解孩子的思路,把他們真正的問題引導出來。實際上,當那些背後的問題被引導出來後,你甚至不需要回答,問題已經解決了大半。


    小孩子往往不大容易區分虛構與現實的事件,往往從虛構故事中聯想現實生活並進行比較。比如有孩子問:“白雪公主的後媽那麼壞,她爸爸到哪兒去啦?”大人通常覺得故事就是故事,但孩子卻不這麼認為。如果大人擅加引導,可以讓孩子獲得很豐富的體驗。


    【實例】


    有一本書叫做《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孩子對話》,書中的問題都是孩子提出來的,諸如“天為什麼是藍的”、“葉子為什麼是綠的”、“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我為什麼會生病”等等,回答問題的人卻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有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他們被認為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一群人。讀著他們鄭重其事地給孩子的答案,你就會發現孩子天真的小問題背後往往蘊藏著真正的大道理。


    對於孩子隨時隨地會提出的問題,大人常常躲閃、反問或玩點兒遊戲就應付過去,大人往往不大願意承認自己也有困惑。有個日本引進的“鼠小弟”系列圖畫書,每一幅圖畫都很簡潔,只有一個小老鼠形象,或者再加一個他的小夥伴。不少給孩子讀過的大人都承認,“鼠小弟”是特別幽默的圖畫故事,可是有一點令他們特別困惑,他們問:“這本書每一頁有那麼寬闊的頁面,為什麼要把鼠小弟畫得那麼小呢?”的確是這樣,鼠小弟畫得那麼小,只有湊近前才能看得清晰,而畫面那麼大的空間都是空白,這是為什麼呢?看來大人也並不是什麼都知道的呀。關於這個問題,你不妨先想一想,我們到下一招裏去聊。


    第八招:聊聊書裏的趣事


    在與孩子一起讀完書後,許多大人喜歡向孩子提問或要求孩子復述故事。這樣的做法主要是想考察孩子是否理解了故事、是否記住了故事。這的確是一種方法,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不少孩子對這樣的考察感到不耐煩,而他們的反應又令大人不滿意。有的孩子甚至漸漸對共讀活動感到厭煩。


    2002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著名英國作家錢伯斯先生也是一位閱讀教育專家,以他為核心的一個教研小組在經過30多年的研究後認為,幫助孩子對閱讀素材理解的最佳辦法是“聊書”,為此他還寫了一本專著《說來聽聽》。


    與孩子聊書通常也是從一些問題開始,但這些問題並不是要考察他是否理解正確,而是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來。因此這種聊書應當是無壓力的、發散性的、結論開放的。錢伯斯特別強調,與孩子聊書最好以“說來聽聽”這樣輕鬆的用語開始,而不要以“……是什麼意思”這樣有點兒咄咄逼人的口吻開始。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與他人共同經歷過某件事情後,共同參與者就這件事情有許多可以交流的話題,也更加容易在交流中獲得認同。親子共讀中大人與孩子的關係就類似這種關係。我們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孩子理解,並從中獲得快樂。所以重要的不是讓孩子“答對”,重要的是通過交流使雙方獲得認同,大人對虛構故事與現實生活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傳導給孩子。


    與孩子聊書的過程中,大人與孩子的關係是平等的。大人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閱讀經驗,自然在理解的深度上是孩子所不能及的。但是孩子天真率直,沒有那麼多近乎成見的思維定勢,而且特別善於發現細節。在對故事的理解上,大人並不總比孩子高明。因此在聊書時,大人需要蹲下來,不要高高在上。


    【實例】


    在上一招裏,我們曾提到“鼠小弟”圖畫書中看來明顯不成比例的形象問題,孩子們似乎毫不費力地接受了,但大人們卻往往感到有些困惑。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不妨找時間與孩子聊一聊,徵求他們的意見。其實曾經有許多人向畫家上野紀子提過這種疑問,甚至希望她在下一本書中“把鼠小弟畫得再大一些”。可是你知道嗎?這位畫家是拿著放大鏡畫這個可愛的鼠小弟的呀!


    我們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透過孩子的眼睛去看,那個看來弱小、稚趣,卻也神氣十足的鼠小弟,不正是孩子自己嗎?那個相對來說大得可怕的空白世界,不正是在孩子的眼中或想像中的大世界嗎?畫家如此煞費苦心,不就是要讓我們彎下腰、湊上前,與孩子一起看,同孩子一起去想嗎?在匆匆忙忙的大人世界裏,我們忽略了多少東西,其中最可怕的大概要屬純真的想像吧。與孩子一起聊一聊,並不僅僅是讓孩子獲益的事情,同時也為我們自己呀。


    系列的第五本《鼠小弟、鼠小弟》是這樣一個小故事:鼠小弟跳上一架臺秤,指針一點兒也沒動。小猴子跳上去,指針走了幾格,它得意地說:“你瞧,我比你重多啦!”小豬笑話小猴子:“才那麼一點兒重呀!”小豬又讓指針多走了幾格。接下來是獅子、馬、犀牛和大象,大象最神氣,因為臺秤指針都快要轉一圈啦。鼠小弟靈機一動,他又一次跳上臺秤,這次連大象都服氣啦:“哎呀——你比我還重呀!”這是怎麼回事呢?請跟孩子聊聊吧。


    第九招:鼓勵孩子的積極反應


    我們需要關注孩子在共讀之後的反應,因為閱讀不是讀完就完的事情。在一本書的整個閱讀過程中,閱讀反應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幫助孩子理解並引導孩子拓展閱讀的重要環節。


    小小孩如果喜歡上一本書,最常見的反應是“再來一遍”,他們喜歡大人反復讀。有的孩子會將某本書當作有生命的朋友,吃飯、睡覺都帶在身邊,出去玩的時候還會說一聲“拜拜,小熊維尼”。有的孩子,會把自己想像成書裏的主人公,自編一些好玩的說法。還有的孩子,會把玩具動物排成隊,自己捧著書給它們“講故事”。這都是值得鼓勵的積極反應。


    稍大一點的孩子的花樣更多。他們有時會很樂意給其他人重述故事,不過經常會有多處修改,甚至“篡改”得面目全非。他們也會很樂意為這本書畫一點什麼,或做點手工,比如做個面具或道具。如果有其他的孩子在一起,他們也會很樂意來扮演故事裏的角色,或者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興致很高的時候,他們甚至會自編與故事相關的兒歌呢。總之,大人需要知道這些都是對閱讀很有幫助的積極反應,需要鼓勵和適時的引導。


    如果有條件,大人也可以幫助孩子給書的作者寫封信、發個Email,或者模仿孩子喜歡的書,一起動手來做一本好玩的自製書。還有,可能是最重要的,最好抽時間與孩子聊一聊。


    【實例】


    我在網上結識的一位忘年交,她現在已經讀初中了。有一次她請我推薦好的散文書,我特別喜歡孫幼軍先生的散文集《怪老頭兒隨想錄》,便把這本書寄給她。她讀過後特別激動,說是“驚奇”地發現,原來她小時候翻爛了的那本《小布頭奇遇記》就是這位怪老頭兒寫的呀!我告訴她,怪老頭兒還在創作童話,而且他也是我的一位忘年的網友啊。我把她的Email轉給孫老師,從此他們開始了網上的交流。他們這一老一少居然因此成了“鐵哥兒們”,女孩兒用課餘時間為怪老頭兒製作了一個“怪老頭兒隨想錄”網站,那是我所見到的國內最為精美別致的兒童文學網站,不信你也來瞧瞧:


    再說件有趣的事情。你知道嗎?在世界兒童文學領域,有一些經典的圖畫書,它們最早就來自于大人為身邊的孩子自製的圖畫書。其中最著名的有碧麗克絲•波特的《兔子彼得的故事》,還有霍夫曼博士的《蓬頭彼得》,吉恩•德•布留諾夫的《大象巴巴爾》,漢斯•費沙的《不來梅的音樂家》,艾貢•馬蒂斯的《藍眼睛的小貓咪》,萊奧•萊歐尼的《小藍點和小黃點》,茂田井武的《巴黎的孩子》,等等。如果你發現自己和孩子也有這方面的天分,可千萬別埋沒了喲。哪怕試一試也行。想想看,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情啊!


    第十招:鼓勵孩子自主閱讀


    閱讀是一種技能,掌握任何一種技能都需要練習。在親子共讀中,除了大人為孩子大聲讀外,我們也應當鼓勵孩子自主閱讀。如果與學習開車相比較,孩子在大聲讀的活動中是看大人開車,而在自主閱讀的活動中是自己開車。


    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大概從孩子能有手抓住卡片時就可以開始了。這裏可能有個概念問題,許多人認為自主閱讀必須是要在識字量達到足夠多以後,他們不認為看著圖畫的閱讀也能算是閱讀。但是你只要細緻觀察一下拿著卡片琢磨的嬰兒,還有一頁一頁翻著圖畫書念念有詞的幼兒,你就會知道他們的專注程度一點不亞于捧著文字書閱讀的大人。


    對於嬰幼兒而言,自主閱讀的培養主要是注意力和習慣的培養,而從閱讀物件中獲取意義的交互作用,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加深。實際上完全不識字的幼兒,翻著讀過多遍的圖畫書,也能相當準確地一邊翻書一邊“朗讀”,他們完全理解了那本書,只是暫時還不能區分字與字之間的關係。


    不過培養幼兒自主閱讀的習慣,切忌操之過急。擅長教孩子認字的家長往往會更為心急,但實際上,識字多少與自主閱讀的習慣之間沒有當然的關係。孩子養成這種習慣主要靠對大人的模仿。大人要做的事情是努力營造適合的環境,並且為孩子做好日常的表率。而當孩子表現出自主閱讀的願望,大人要熱情地鼓勵並給予適時的引導。


    【實例】


    有一位媽媽問我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五歲。他從兩歲就開始識字了,現在已經學會了很多字,讀一般的幼兒讀物都沒有問題。可是我發現他雖然經常有滋有味地在翻書,卻只是在讀書中的圖畫。如果我讓他讀出來,他的速度就很慢,經常會丟字、添字,我讓他用手指頭指著讀,結果手指頭和嘴巴不配合,還沒有讀到的地方手指頭就跑過去了。我經常糾正,她就不耐煩,經常是歡歡喜喜開始,吵吵嚷嚷結束。我該怎麼幫孩子學會自己閱讀呢?”問題大概是這樣。類似這樣的問題還不少呢。


    大人常常很焦急地希望孩子早早跨越圖畫輔助的階段,儘快進入獨自閱讀文字書的狀態。有這種想法的大人往往不承認兒童讀圖畫本身就是閱讀,忽視了孩子在閱讀中的快樂體驗。這種焦急的心理往往會破壞孩子對閱讀本身的興趣,有不少孩子甚至在上學前就開始厭惡讀書啦。如果讀書就是那樣,誰又會喜歡呢?


    我建議有這樣想法的大人找來瑞典插畫大師莫妮克的“小老鼠無字書”讀一讀,那真是除了標題一個字都沒有的書啊。大人自己讀一讀,再悄悄觀察孩子閱讀這種書的情形,找機會與孩子聊一聊。你會發現這種純粹的圖畫故事所帶來的想像、思索和對生活的熱愛,一點也不遜色於文字故事。


    今天的孩子很幸福。在我們過去那個除了“小人書”外幾乎無圖的閱讀年代,我們必須靠著啃文字來完整地享受閱讀,那曾經是多麼艱難的起步,又有多少人被困難和壓力阻卻在閱讀的殿堂之外。今天,孩子們借助圖畫和大人的聲音,早早地就可以享受到非常完美的閱讀的快樂。讓我們的孩子多一些去享受這種快樂吧。我堅信,只要讓他們愛上閱讀,他們必將學會閱讀。


    第十一招:閱讀成長記錄


    不少家長喜歡為孩子做成長記錄,這是非常好的習慣。孩子的成長大事,日常活動,童言稚語,都可以記錄下來。大人時常翻看和回味,感到樂趣無窮。如果我們也能將孩子的閱讀成長經歷記錄下來,不但會非常有趣,而且會對引導孩子閱讀很有幫助。


    最簡單的記錄是記下每個階段孩子讀過的書。僅僅列出時間段和書名,就已經很有價值。不過,做這樣的記錄最好是能讓孩子一起參與,而且以有趣的形式直觀顯示出來。比如,每個階段畫一幅大表,類似列車時刻表,填入孩子在每個時間段讀過的書;或者,掛一幅類似地圖的圖表,將書名寫在小旗上,逐個貼在地圖上;或者做一些卡片,第一個卡片是蟲子或龍的頭,最後一個卡片是尾巴,書名寫在中間做身體那些卡片上,孩子讀的書越多,這個蟲子或龍的身體就會越來越長,然後把它掛在房間裏。這種直觀的記錄對孩子是一種很好的刺激,他會迷上把圖表填滿或把龍的身體拉長的遊戲,而這就意味著不斷讀下去。


    更為細緻的記錄還可以包含閱讀的方法和孩子的閱讀反應,如對某些書的好惡,讀某些書時提到的有趣問題,對某些書所做的評語,讀完後的感想,等等。這樣的記錄,大人可以時常翻出來分析孩子的閱讀發展情況,孩子也可以用來重溫當時閱讀的快樂情景,從而進一步重複閱讀或進行延伸閱讀。


    【實例】


    我先來抄錄一段書評:


    這一本書關鍵是那小孩寫的日記很好笑!他寫的什麼?編謊話的日記,第二天就真的發生了,噢,這一點我覺得很好笑。特別是油炸鉛筆,這個地方就是把鉛筆都給油炸了,我就不太相信!能炸得動鉛筆,哪一天,我能叫媽媽給我試一試嗎?對了,還有一個很好很好玩,特別是他寫著,晴天有時下豬,這一個,也就太惹人笑話了,呵呵呵呵,一講到這一句,我也就有點關不上嘴巴。”


    這是五歲八個月的女孩小水碗對《晴天有時下豬》繪本的評語,由她口述,媽媽記錄並發佈到紅泥巴讀書網上。在那裏,還有她對《冰小鴨的春天》(孫幼軍)、《假話國歷險記》(羅大裏)和《洋蔥頭歷險記》等書的評語,讀起來好玩極了。媽媽給她讀完故事,再找個高興的時候跟她聊一聊,錄音下來,再整理成文留作記錄。想想看,這還是很有些費力的事情啊。你覺得這麼做值嗎?我認為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有這樣的好媽媽,小水碗怎麼可能不會成為小書迷呢?


    第十二招:延伸閱讀


    閱讀經驗豐富的人都能理解,閱讀不是類似“選書—讀書—閱讀反應”這樣一個簡單的直線進程,而是類似“選書—讀書—閱讀反應—再選書—再讀書……”這樣的立體循環。讀得越多就越想讀,越想讀就會讀得更多。


    如果要激發孩子持久的閱讀興趣,就需要在引導的時候特別關注延伸閱讀。最常見的延伸閱讀有基於作者的、基於主題的或基於相關事件的延伸。


    比如孩子特別喜歡某一本書,自然會喜歡上寫這本書的作者,如果向他推薦作者的另外一本類似的書,他往往會欣然接受。小小孩即使還沒有作者的概念,也會很自然喜歡上同一位元作者的類似作品。所以,在親子共讀中我們可以培養關注作者和畫者的習慣,在每次讀書的時候,別忘了把作者和畫者的名字一起讀出來。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跟孩子聊聊作者或畫者自己的故事。


    比如孩子喜歡上某個森林動物童話,可能會森林裏的動物發生濃厚的興趣;看過有關恐龍的動畫片,可能會對這種古生物充滿好奇。再比如孩子在讀到成語故事或歷史故事時,會對歷史上某個階段的事件產生疑問;或是讀了聖經童話後,會對上帝造人、盤古開天之類的神話傳說饒有興趣。大人如果能適時提供相關的圖書,一定能獲得很好的效果。這是基於主題或基於事件的延伸。


    整個世界充滿了關聯,如果我們能沿著各種有趣的關聯,將孩子的閱讀視角不斷延伸開去,一定能幫助孩子在知識領域獲得廣博的趣味。


    【實例】


    有一次,我讀到一本科普讀物《趣味動物樂園》,發現它雖然外表看上去不那麼招人喜歡,但骨子裏很幽默,而且對動物的特徵和生活習性講得非常到位,於是準備推薦給四歲的女兒。女兒隨手翻了翻,感覺好像沒什麼意思,並不積極。於是,我跟她說:“我們來玩個動物的遊戲吧。說說看,你最喜歡什麼動物?”女兒說:“兔子!我最喜歡小白兔。”——呵呵,我當然是知道的,因為她就是個小兔子呀。於是我翻到《哺乳動物》的草食動物部分。


    那首兒歌怎麼唱的:小白兔,白又白……”,女兒馬上接過去:“兩個耳朵豎起來。”


    我馬上變成一個主持人的樣子:“請聽題。兔子全速奔跑的時候,兩個耳朵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乍一聽,還真有些奇怪呢,她當時就一愣。我接著來:請看圖。這裏有四個答案:向後彎曲、向兩側分開、前後擺動、直立。猜猜看,到底是哪一個?”書上是四幅好玩的漫畫,女兒覺得很猶豫,覺得這個也像,那個也像。“現在開始計時。嘟、嘟、嘟……”在我這個“計時器”的催促下,她的手指頭指向了第四幅圖“直立”。“恭喜你,答對了!”原來兔子的汗腺不發達,它的耳朵是散熱的主要器官,全速奔跑時會產生很多熱量,把耳朵豎起來是最佳的散熱方式,類似狗在熱天吐舌頭的功效。


    看完兔子部分,她意猶未盡,我們接著看獅子、老虎、熊貓、長頸鹿,等等。凡是她喜歡的動物都先看一遍,然後她說要看我喜歡的部分。這個“開心辭典”式的遊戲持續了好幾天。愛屋及烏,本是人之常情,在孩子身上尤其明顯。如果能抓住孩子的興趣,逐漸延伸開去,閱讀沒有去不到的地方。


    第十三招:同齡孩子的閱讀交流


    閱讀是一種交流活動。它是讀者與作者之間通過文字或圖畫的交流,親子共讀在此之上又有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交流賦予閱讀的豐富意義,並不限於作品本身。讓孩子與同齡的孩子進行閱讀交流,是另一種既有趣又有效的引導方法。


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相互借書。書籍的價值不在收藏而在流通,再好的書只有一個人能看也是毫無意義的。鼓勵孩子共用書籍,不但能讓他們體會到書的真正價值,還能幫助結交趣味相投的書友。


    最好的交流方式是讓孩子們一起看書、聊書。孩子之間的相互影響力,有時遠遠超過大人對他們的影響。一個孩子可能還沒有養成閱讀習慣,但把他放入一群正在閱讀的孩子中,他會模仿其他人漸漸融入其中。一個孩子讀一本書可能覺得很好玩,說給大人聽大人或許只是投好地笑笑,可是說給其他的孩子聽他們就會覺得真的蠻好玩,如果大家都看過而且都喜歡相同的主人公,那麼就會開心得不得了。通過這樣的交流,孩子們不但能增進友情,還能互相得益。


    不妨有意在親朋好友中讓同齡的孩子一起來享受這種交流,不妨多帶孩子到書店、公共圖書館與其他的孩子一起看書,不妨時常讓孩子帶幾本書到幼稚園與小朋友一起分享。要努力讓孩子明白,書籍不是用來囤積的財富。


    【實例】


    有許多家長對孩子迷戀“奧特曼”之類的書感到有些頭疼。我們且不說孩子們喜歡這種書的好壞問題,先來想一想這種迷戀是如何發生的。


    大多數孩子是從動畫片和幼稚園的同學那裏接觸到奧特曼的。可是孩子看過的動畫片很多,為什麼就單單是奧特曼呢?這裏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孩子們相互間的影響。同齡孩子之間有非常強烈的交流欲望,相互之間的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大人的影響力。他們通過模仿和想像的遊戲把從奧特曼中獲得的資訊不斷相互交換、相互刺激,喜歡的會獲得快感,不喜歡的也不願意承認不喜歡,不瞭解的則開始充滿好奇,直到大家都陷入到這種資訊的包圍之中。這種“傳染”效應被聰明的媒體運營商利用,通過巧妙把握傳播環節而讓這樣的動畫片、形象和相關讀物佔據市場的主導。迪士尼就是這種成功的運營商之一,即使在競爭異常強烈的美國,迪士尼的大片或動畫片相關的系列圖書,每年都會佔據圖書銷售排行榜的前幾位。


   其實,這樣的“傳染”效應也完全可以被聰明的家長和老師利用,比如在不同的範圍內建立親子讀書會、班級讀書會,讓孩子們在相互傳染奧特曼的同時,也傳染小熊維尼、小豬唏哩呼嚕、舒克和貝塔、提姆與莎蘭、鼠小弟、好心眼兒巨人、神奇的校車……


    第十四招:隨時隨地讀書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愛書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於愛書的小書迷來說,隨處都可以是讀書的好地方。


    在家裏,小書迷可以床上、書桌上看書,也可以在地板上、玩具堆裏看書,可以裹在媽媽的懷裏看書,還可以坐在爸爸的肚皮上看書……


    帶孩子出外聚會吃飯時,別忘了帶上書,小書迷填飽了肚子,要是找不到新鮮玩意兒玩耍,恐怕就會吵著要看書。


    週末與孩子一起去爬山、郊遊時,別忘了帶上書,在山頂上、在大草坪上歇腳時,有什麼快樂比得上翻一本心愛的書?


    假日與孩子一起遠行的路上,別忘了帶上書,在旅行的途中總免不了煩悶的時候,特別是趕上晚點或大塞車,這時候與孩子一起享受有趣的書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隨時隨地讀書並不是要讓閱讀占滿生活的全部,而是讓那些開心的時刻更開心,讓那些本來需要打發的時間變得更充實。對於精神充實的愛書人,沒有什麼時間是需要打發的。


    【實例】


    自從家裏誕生了一個小書迷後,每次出門我們都會為帶書而費一些思量。比如親朋好友聚餐,大人邊吃邊敘聊,孩子卻早早吃完,總不能讓他們滿世界亂跑吧。給孩子手上放本書是一種比較明智的辦法。這種書最好是小開本的,圖畫多而字少的,甚至可以沒有字,比如“無字書”、“小圈圈叢書”。


    在大城市出門坐車或開車,難免會遇上擁堵,有時大人都會煩得受不了,孩子更別提。這時如果手頭上有一本孩子平日特別喜愛的圖畫書,比如《吃噩夢的小精靈》、《月亮狗》什麼的,絕對可以做救星。或者,打開特大字型大小的童謠、唐詩讀本,語調優雅地念上幾句;或者,打開《趣味動物樂園》與孩子玩幾個猜題的遊戲,煩悶的時光會在歡聲笑語中過去。


    帶孩子長途旅行更應該考慮帶幾本書,在不熟悉的地方為孩子讀熟悉和喜愛的書,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安慰。這種情況下,假如大人有充沛的精力,還不妨選擇篇幅較長的書,如《大林和小林》、《小豬唏哩呼嚕》,帶著懸念一路讀下去,狀態投入的孩子會忽略旅途困乏。


爬山、郊遊、野餐的間歇,特別適合讀能讓人開懷大笑的書,比如《提姆與莎蘭去野餐》、《晴天有時下豬》,哈哈大笑之餘,精神備增,遊興更濃。


    不過,具體選擇什麼書,最好還是先徵求小書迷的意見,孩子自己要帶的書往往是最好的。


    第十五招:充分利用公共資源


    愛書之人需要學會充分利用公共資源,無論一個人多麼富有,也不可能買盡天下之書,而且這種佔有也毫無意義。最常用的圖書公共資源是書店、圖書館和互聯網,我們需要教孩子學會使用它們。


    一般較大的書店都有童書專區,在那裏每到放學時間或節假日都會有孩子在翻閱圖書。時常帶孩子去逛逛書店,感受那裏的書香氣氛,或者就地讀幾本,或者選購幾本帶回家,讓孩子學會找書、用書,也讓孩子學會愛惜書。


    圖書館是最佳的公共圖書資源,圖書館的發達程度是國家或地區文明程度的標誌。國內的許多大城市都有專門的少兒圖書館或者公共圖書館少兒部,不過國內的少兒圖書館一般都有最低的年齡限制,比如在廣州少兒圖書館借書需要年滿三周歲。為符合條件的孩子辦個借書證,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去圖書館,逐步教會孩子自主查找、使用那裏的圖書資源,將會大大拓寬孩子閱讀視野,提高對閱讀的興趣。


讓孩子養成使用圖書館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自己對書的選擇。大人可以給予一定的指導,但應當鼓勵孩子自己來挑選想要閱讀的書。不要因為擔心孩子不會選書而總是為他代勞,一個人只有在擁有自由後才能學會如何選擇。真正的愛書人,要學會自己來選擇書。


    互聯網上的中文圖書資源也在日漸豐富,有大量的免費電子讀物,也有收費的電子圖書館。不過讓孩子長時間面對電腦可能對身體無益,如果有條件,大人可以挑選一些列印下來給孩子閱讀。


    【實例】


    廣州少兒圖書館座落在美麗的珠江岸邊,我記得很清楚第一次帶女兒去那裏的情形。那時她剛剛三歲半。當我們走進第二層開架外借廳時,女兒忽然大聲叫起來:“爸爸,這裏有好多書!”我趕緊蹲下來對她說:“噓——別吵著哥哥姐姐們看書。”女兒看看書架,又看看在桌邊或地上看書的那些大孩子,眼睛裏充滿了好奇和興奮。


    她一路走一路瞧,走到窗邊的一個小書架邊,拿起一本書又叫起來:“爸爸,快來,神奇的校車。”我湊上前去看,果然是的。我和她一起翻了幾頁,她發現原來跟家裏的書一樣,就把書放回原位。旁邊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馬上跑過去把那本書抓到手裏。女兒很好奇卻也友好地看著這個小哥哥,想了一想,好像要說什麼又沒說出來,然後轉身又去抓其他的書。


    那天我們借了10本書,有兩本是我挑給自己看的,其他都是她挑的。她挑的書大部分是與看過的動畫片有關的圖畫故事書。回家的路上,我問她:“你覺得圖書館怎麼樣?”她說:“好玩!”


    第十六招:書香滿家園


    用書來裝點日常家居環境,在家庭中營造閱讀氣氛,是讓孩子愛上書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時常有家長抱怨,從孩子一出生就為他買了不少書,也堅持經常為他讀書,可這孩子就是“對書不感興趣”。經過再深入一點的瞭解,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家庭存在書香不濃的情形。讀書並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只為孩子買書,只關注孩子讀書的問題,這是遠遠不夠的。


所謂“言傳不如身教”,要想讓孩子愛上書,關鍵是大人對書的態度。如果大人只愛看電視,很少為自己買書,更少自己去讀書,那麼即使孩子擁有再多的書,要想不愛看電視而愛讀書,這恐怕是很難的事情。


    用書來裝點家居環境,不單包括裝點孩子的生活環境,還包括裝點整個家庭的生活環境。兒童閱讀專家崔利斯曾這樣描述:“如果有可能,就用書來搭建房頂。”這當然很誇張,但如果我們能將書作為家居的重要組成,日常的書籍、報刊、雜誌放置在隨手可親近的地方,大人能經常很自然地進入閱讀狀態,這樣的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家庭的閱讀活動不但可以在親子間進行,還可以在整個家庭中進行。大家一起閒聊書,一同看書讀報,遇上好玩的段落,爸爸為媽媽讀一段,媽媽為爸爸讀一段,那種從閱讀中獲得的快樂,會很自然地傳導給孩子。何愁孩子不愛上書呢?


    【實例】


    我女兒日常生活中的節目挺豐富的,除了吃飯、睡覺和上幼稚園外,還要和大夥伴、小夥伴們玩耍,還要畫畫、跳舞、看動畫片、玩電腦、玩玩具,平時要散步、到兒童樂園玩,夏天要游泳,等等等等。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大概每個孩子的一天都是這樣忙忙碌碌的。一句話,孩子用在閱讀上的時間很有限。如何讓孩子在成長之路上變成一個愛書的人?並不單單是每天讀幾段故事就能成功的,還有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日常的環境。


    為了讓女兒有一個獨立、安靜的臥房,我很早就把書房讓給了她。她的房間半壁是我的書,還有半壁是她的書和玩具,可以不誇張地說,她生活在一個書的世界裏。在她的房間找書、翻書變成一件日常瑣事。每當我買的書成捆、成箱運來時,我都會請她來一起做整理的事情,我們搬過來、放過去,點一點、數一數,快樂得就像一對大財主和小財主。


    除了念書給女兒聽,家裏的大人還時常相互讀一點什麼,比如讀點兒報紙上有趣的事情,或者書上的某些段落。像《愛心樹》這樣的書,是特別適合家人相互讀來聽的書。還有些有趣的問答卡片,比如有一套唐詩問答卡片,非常適合全家人一起來遊戲,只是把最初搶答的機會讓給孩子。女兒特別熱衷於這種閱讀遊戲。


    如果大人真心愛書,讓孩子愛上書並不困難。這並不需要過分的關注,只要讓閱讀成為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十七招:櫥窗原理


    我們逛商場時,往往會對精心佈置的櫥窗特別留意,許多人常常會在櫥窗前流連。多項調查顯示,在櫥窗中展示的貨品往往是成交率最高的。如果我們把向孩子推薦好書也比作一種特殊的“推銷”的話,那麼完全可以借鑒這種櫥窗的魅力。


用書來裝點孩子的生活環境,類似在家中設立書的櫥窗。在孩子的臥室、床頭、專用的書架或是玩具架上擺放上可愛的圖書,肯定會引起孩子的特別注意。


    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有一本或幾本書特別想推薦給孩子閱讀,可他似乎並不怎麼感興趣。怎麼辦呢?你不妨琢磨一下商場裏櫥窗的擺設。商家會將特別推薦的貨品以相當誘人的姿態擺放,再加上和諧的背景和燈光設計,總能讓你忍不住多看幾眼。


    其實書也可以是擺出非常誘人的姿態。比如一本童書往往有相當漂亮的封面和插畫,如果側身放上書架,只能顯示印著文字的書脊,但如果能平放或是展開擺放,就會顯得與眾不同。幾本成套的或主題相關的書平攤在一處,更是顯得熱鬧而有趣。如果你遇到特別想推薦孩子的書,不妨參照櫥窗的原理試一試。


    大孩子有時也會顯得特別有主見,似乎凡是大人熱切推薦的他都不那麼感興趣。這也無妨。你可以試試把書放進帶鎖的玻璃櫃,讓孩子看見卻有意不拿給他,直到某一天你“一時疏忽”忘記上鎖,也許你會發現孩子偷偷地、迫不及待地打開它。


    【實例】


    美國兒童閱讀專家崔利斯先生曾經講過自己家裏的一段小故事。他兒子傑米9歲多的時候,一天早晨,他忽然問爸爸,書架上那本《槍手約翰的兒子》到底是本什麼書?崔利斯給兒子大致介紹了一下,然後好奇地問:“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傑米解釋說:“哦,我只是在想這個問題。我有時醒過來,正好就看到那些書名,如果一本書我還沒有看過,我就會根據這個書名來猜猜書裏都寫了些什麼。”你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櫥窗發生作用的案例。


    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創作皮皮魯、魯西西、舒克、貝塔等故事聞名國內的童話大王鄭淵潔先生,在他改編的《紅樓夢(兒童版)》序言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小時候,在爸爸的推薦下,鄭淵潔讀過了《西遊記》、《水滸》和《三國演義》,而且對這些名著十分著迷。上小學時,有一次語文老師介紹,中國有“四大名著”,還有一本叫《紅樓夢》。他當時很奇怪,為什麼爸爸不告訴他呢。回家立刻來問,爸爸告訴他,那本書不適合孩子讀,要長大之後才能讀。這種說法更讓他好奇。有一天,他翻遍爸爸的書櫃,找到了《紅樓夢》,於是如饑似渴地讀起來。才讀了幾頁就被爸爸發現了,爸爸狠狠地訓斥他,然後家裏再也找不到它的蹤影。多年之後,耿耿於懷的他在部隊的圖書館裏找到了《紅樓夢》,終於圓了這個閱讀夢,在服役的五年裏,他整整看了九遍。這本古典名著對他後來的創作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這是另一種櫥窗的故事。


    第十八招:閱讀不只是“女人的事情”


    孩子的早期閱讀不應該只是“女人的事情”,爸爸應該儘量多地參與親子閱讀活動。


    在多次調查中顯示,目前國內接近九成的家庭中都是由媽媽來負責為孩子選書,而在進行親子閱讀活動的接近九成的家庭中,也是由媽媽主要擔負為孩子讀書的任務。如果我們再將孩子的早期閱讀活動擴展開,在幼稚園裏目前幾乎全部老師都是女性,而在小學的低年級大致九成五以上的語文老師也都是女性。也就是說,在孩子出世後至少八、九年裏,幾乎全是女性統領著他們的閱讀世界。所以在他們看來,“閱讀是女人的事情”一點兒也不奇怪。


    這種狀況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在美國也有類似的狀況。它帶來的一個顯著後果是,在小學五、六年級階段,出現明顯閱讀障礙的學生中絕大部分是男生!在現代社會,閱讀障礙幾乎可以與學習障礙劃等號。


    因此男孩子的家庭要特別留意,爸爸需要為孩子的閱讀問題多負一些責任。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困難,只需在陪孩子打球之余也帶孩子逛逛圖書館,抽時間為孩子讀點兒書,在孩子面前讀讀書做表率,在買旱冰鞋給孩子做禮物的同時也買上幾本書。


    從另一個角度說,爸爸給孩子講故事、讀書的風格與媽媽不一樣。通常爸爸會更硬朗些、更幽默些、更誇張些、更荒誕些,對付這種風格的故事,爸爸有媽媽所沒有的獨到之處。孩子少了爸爸講的故事,也算是童年中的一大缺憾。


    【實例】


    在爸爸和媽媽都為孩子念書的家庭裏,聽書的孩子常常還會挺挑剔呢,比如這本書應該請媽媽讀,那本書一定要爸爸讀。仔細想想,孩子的安排往往很有道理呢。


    鑒於大部分情況下媽媽念得比較多,所以我特別推薦幾種適合爸爸念的書。


    比如蘇斯博士的《戴高帽的貓》,幽默怪誕,故事充滿惡作劇的色彩,特別需要誇張的表現力,對這種書做爸爸的應該當仁不讓。


    比如《晴天,有時下豬》,真是有些瘋瘋癲癲的書呀,沒有瘋瘋癲癲的勁頭兒吧,味道是讀不出來的。這也應該是爸爸的強項。


    比如《我說你是一頭熊》,一段爸爸與兒子遊戲的故事,媽媽變成了“海盜”,那種生活的哲理和父子間的溫情,不是爸爸怎能讀得真切?


    比如《維利床下的鬼》,看上去是媽媽與兒子的生活故事,本來是要幫助克服孩子的膽小,卻變成對媽媽的調侃。呵呵,當爸爸的怎能錯過機會?


    比如《世界尖端武器庫》,那都是些最先進的軍事玩意兒,爸爸這方面的功底豈是媽媽可比?“戰爭讓女人走開”——爸爸,沖!


N+1招:無招勝有招


    《父母必讀》:我知道您是一個大聲給孩子讀書的父親,但是卻不知道生活中,在做父親的其他方面,你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


阿甲:這真有點不好說。我女兒特別喜歡叫我“ 臭爸爸”、“ 傻爸爸”,由此可見一斑吧。不過她在外人面前一般還是很給我面子的,比如我去幼稚園接她,她有時會遠遠地大聲喊“阿甲老師”。還有啊,我不在家時,她與媽媽拌起嘴來,還會這麼說:“爸爸說啦,對小孩說話要溫柔一點。”


    《父母必讀》: 以前, 提起讀書, 很多人總是說這是媽媽該做的事,您卻常常告訴大家,讀書決不是女人的專項工作。那麼,你和妻子在家庭裏是怎麼進行角色分工的?


    阿甲:這可能算是我們家的傳統。父親對我們在讀書學習上的關注確實比母親多一些,而且似乎愛好的成分比責任的成分更多一些。所以,我感到只有媽媽一方特別關心孩子閱讀的家庭反而是不好理解的。在我的小家庭裏,這方面沒有刻意的分工。大致在選書、買書、給孩子講新故事或需要跨越某個閱讀階段時,我會更賣力些;而日常的讀書,特別是反復讀一些故事,媽媽承擔得更多。特別是短暫的睡前閱讀,基本上媽媽的特權。


    《父母必讀》: 很多家長來電話、來信,說不知道該怎麼給孩子選書,您能給我們講講什麼是好童書?該怎麼給孩子選書嗎?


    阿甲:這說起來也很長篇,可以專門寫一本書,關於童書的理念和選擇的方法。不過也可以很簡單地介紹這樣幾個原則:


    第一,大人選擇自己也喜歡的書,一定要真心喜歡;


    第二,要不斷嘗試,誰也不是天生的專家,大人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大人對自己也要寬容,不怕犯錯誤;


    第三,要多交流,包括與其他人的交流和與自己孩子的交流,善於借助別人的經驗;


    第四,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最好從一開始就鼓勵孩子多自主選擇,相信孩子自己的選擇。


    《父母必讀》: 除了選童書, 如何和孩子一起閱讀,也是許多媽媽困惑的問題,我知道你在即將出版的《父母必讀》下半刊第6期為家長支了18 個高招,能在這裏露 一兩 招嗎?


    阿甲:那1 8 招是對一些基本原則的展開和細化,歸納起來可以重新簡化為兩招:


    ☆堅持以享受的心情為孩子讀書;


    ☆努力營造適合的閱讀環境。


    還有一招,我在18招裏沒有介紹,因為那是“無招”,就是不用招法的招式。這一招叫做“把自己也變成一個童書迷”,如果大人真的能做到像孩子一樣迷上孩子的書,那麼怎麼招都行呀。


    只怕到時跟孩子搶書看,那我可就真沒招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