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戒奶嘴第十八天 (22個月)

已經是戒掉奶嘴的第十八天了, 由第一天經你的同意下, 你一次也沒有再提起奶嘴, 半次也沒有哭鬧著要奶嘴。


可是, 一向自己睡覺的你晚上在房間自言自語, 唱歌、說故事達一小時以上, 午睡更達兩小時之久! 媽媽焦急了, 媽媽心痛了! 多次想放棄, 是不是可以先行戒掉晚上的一次? 婆婆、爸爸多次鼓勵不要半途而廢, 唯有當你下午哭鬧時多抱你一點... 可是, 倒頭來, 是不是又要多一次戒掉媽媽的抱抱?


下午情況是, 由你一向一時午睡2-3個小時, 到現在不到四、五時(筋疲力竭)才肯入睡, 自己講故事、唱歌給娃娃聽2小時! 最後,睡著了, 不到一句鍾又哭鬧起來, 要媽媽抱著睡2小時, 有時起來還要繼續因未睡好而哭鬧。


                         


我搜尋坊間的"秘方", 覺得每個孩子性格、需要不一樣,根本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你不是嚷著要奶嘴, 而是自己強忍著不要, 卻因為無法熟睡, 是缺乏了一份安全感, 需要安撫。幸好,看見一些專家意見,知道要用上2-3個月時間去適應,好吧!媽媽跟你一起度過這個"艱難"時期,好嗎?小Bie:你已經做得很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urce from: http://hk-pub.com/forum/thread-1194834-1-1.html


自動戒奶嘴 孩子做得到      
很多爸媽都能瞭解,寶貝基於長牙或安全感需求,會吸手指、含嘴唇;但是又擔心手髒,把細菌帶到肚子裡、吸久了影響齒列,甚至臉型發育、吸吮模樣也不甚美觀,只好和寶寶產生手手拉鋸戰。

恆齒長出前戒除即可

吸吮是種本能,嬰兒時期的吸吮反射除了能飽餐一頓,也有助於平撫不安、焦慮的情緒。只是每個孩子的表現方式不同,有的吸手指、含嘴唇、有的咬奶嘴、咬棉被等。根據統計,九成的寶寶會出現吸手指咬奶嘴的習慣,1歲左右便慢慢自動放棄,只有5%~10%的人,在4歲以後還持續著。

戒除吸吮習慣並沒有最佳的時機;而從齒列發展的角度,1歲半之前吸吮對齒列、顎骨生長完全沒影響,即使吸到3歲影響也很小。但如果4歲以後還每天長時間用力吸吮,就可能造成咬合不正、上下顎或手指外觀變形等問題,也容易被同儕嘲笑形成自卑心理。

如果寶寶3歲以後、準備長恆牙之時,還每天吸吮超過6小時,爸媽就要幫忙改正這個壞習慣。

大人強勢介入 孩子更愛吸

研究證明,即使6歲仍有吸吮習慣的孩子,養成的人格和已經戒掉的並沒有顯著差別;而造成他們無法放棄這項習慣的主因,其實跟早期曾被父母強迫戒除有關;可見大人太強勢介入,反倒適得其反。

如果爸媽想藉著塗辣椒、把奶嘴丟掉等比較缺乏彈性的方法戒除的話,最好先跟寶貝妥善溝通,而不是自己打定主意實施、永不妥協。

吸奶嘴比較好?

因為手指、嘴唇「隨身攜帶」,戒除時不像把奶嘴藏起來或丟掉那麼簡單,有些爸媽看到寶貝吸手指時,反而積極主動遞上奶嘴。其實吸手指、嘴唇和咬奶嘴各有優劣,雖然奶嘴可以消毒,戒除也比較容易,但是寶貝夜半醒來找不到奶嘴安撫,可能會哭,反而影響了睡眠品質。倘若將繫繩綁在寶寶身上,雖然方便尋找,卻又可能發生繞頸意外。各有缺點,爸媽不必為了不讓寶寶吸手指而產生「棄保效應」。

6 tips 告別吸吮壞習慣

「打預防針」 自覺好習慣

大概1歲半以後,平日看到寶貝無聊吸吮時,就可以提醒他:「這樣醜醜喔!」或者「給馬麻看你漂亮的嘴唇。」讓他知道這不是個好習慣,如果不吸會更漂亮。

徵得同意 自己決定戒除

積極戒除之前,先跟寶貝商量:「你已經長大囉,很多小朋友都沒在吸,我們也不要吸了,好嗎?」先徵得他同意,甚至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要戒除(譬如生日或過年)。生病初癒也是個好時機,讓寶貝瞭解:「因為你愛吃手手(或者奶嘴髒髒就放到嘴裡),所以細菌才會跑進肚子裡,害你不舒服。」

轉移焦點 爸媽安撫擁抱

寶貝之所以吸吮,通常是焦慮、無聊和瞌睡蟲召喚使然。如果是因為不安,請爸媽多安撫和擁抱;如果是無聊,就陪他盡情地玩,轉移注意力;如果是愛睏,可以跟寶寶商量:「馬麻講故事(或唱歌)給你聽,請你不要吸嘴嘴好嗎?」

獎勵和忽略 漸漸忘記吸吮

有時候爸媽太過注意,反而強化了寶貝吸吮的動機,與其專注在他的不良舉止,不如鼓勵好作為。譬如,當寶貝吸吮時間減少,或者自己努力克制吸吮的衝動時,可以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一張小貼紙。爸媽甚至可以讓寶寶將拿到的貼紙貼在日曆或月曆上,告訴他:「貼紙愈多,表示你愈棒!」也可以教他細數:「看,你一天比一天還棒耶!」

告別儀式 跟奶嘴正式bye-bye

戒除奶嘴或者吸毛巾的習性,還可以像跟小動物說再見一樣,舉行一個告別儀式,鄭重跟物品說881。由寶貝自己決定時間點,先跟這些物品說再見,再讓寶貝自己丟到垃圾桶裡。當寶貝又念念不忘時,可以提醒他:「你已經把它丟掉囉!」

塗抹藥物 別留下懲罰感

除了辣椒、奎寧,國外也有專門戒除的藥物。但施用前要先和寶貝溝通:「塗這個是在幫助你改正吸手手的毛病,如果你忘記了又開始吸手手,吃到辣辣的你就會想起來。」態度要溫和,不要讓寶貝覺得被懲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奶嘴戒不掉的6大後遺症      
奶嘴戒不掉的6大後遺症--咬合不良、暴牙、臉型變異、構音障礙、發音不良、蛀牙
* 「戒奶嘴」這件事情本身並非醫療行為,所以當孩子無法順利戒除時,也不代表他生病了。
* 「戒奶嘴」的過程大概需要2-3個月的適應期,家長對孩子必須要能堅持和付出足夠的耐心來陪伴他渡過這段成長階段。
* 長期使用奶嘴會對嬰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某種程度的阻礙,也有可能留下恆久性的後遺症。
關於「戒奶嘴」這件大事,相信一定讓你充滿了許多的疑惑:小寶貝長牙了,還能繼續吃奶嘴嗎?什麼時機最適合開始戒奶嘴?戒奶嘴總共需要花多少時間呢?且聽新生兒科醫師怎麼說……

很多媽媽都會遇到怎麼為小寶貝「戒奶嘴」的問題,甚至煩惱到向醫師求助,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朱世明即表示,「戒奶嘴」這件事情本身並非醫療行為,所以當孩子無法順利戒除時,也不代表他生病了。

朱世明也說明,「戒奶嘴」所需花費的時間絕對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只要不超過3歲,家長便無須太過焦慮;不過,整個戒除的過程大概需要2-3個月的適應期,家長對孩子必須要能堅持和付出足夠的耐心來陪伴他渡過這段成長階段。

長期使用奶嘴的6大後遺症

為什麼「戒奶嘴」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是如此重要呢?「這是因為長期使用奶嘴會對嬰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某種程度的阻礙,也有可能留下恆久性的後遺症。」朱世明如是說。
因此,各位媽媽們請不要小看了「戒奶嘴」這件事,這件事的成功與否可是攸關孩子未來的面子呢!

造成的6項後遺症:

後遺症1: 咬合不良
  奶嘴會讓幼兒上下顎的牙齒無法接近或順利咬合,近而影響牙齒咀嚼食物的功能,長久如此將會導致消化系統的不協調。
後遺症2: 暴牙
  3歲以下幼兒的骨骼發展還未定型,而吸吮奶嘴的動作是奶嘴在舌上前後搖動,而這個力量會把上顎骨往外拉扯,所以很容易造成暴牙。
後遺症3: 臉型變異
  因咬合不良而持續引起牙齒及齒槽骨之間的壓力時,當時間一久,將會使幼兒的臉型輪廓發育受到影響。
後遺症4: 構音障礙
  口腔裡的發音構造受損,造成口腔缺陷,導致整個口腔的動作不佳,發音位置也不對,尤其是年齡越大,發音的姿勢越不良。
後遺症5: 發音不良
  上下顎的牙齒無法正確咬合時,當幼兒一開口說話,便會發生「漏氣」般的現象,因此無法正確發音。
後遺症6: 蛀牙
  牙齒咬合不良也會導致牙列的發展參差不齊,在牙齒與牙齒重疊之處不易清潔乾淨,因此多半會有食物殘渣留存在齒縫中,進而導致蛀牙。


5招式,徹底戒奶嘴

許多家長在第一次面臨必須和孩子展開一場拉距戰時,基於疼愛的心情總是容易棄械投降,避免造成親子關係過度緊張。所以每當孩子一哭鬧,主要照顧者常常又把奶嘴當成經濟又方便的獎勵,往往就直接把奶嘴放到孩子口中,以平息紛亂的場面;如此一來,孩子自然會認為奶嘴是一種獎勵的象徵,而這也是難以成功幫孩子「戒奶嘴」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下為朱醫師提供的5個方法,希望能協助你和小寶貝一起度過「戒奶嘴」的這個階段:

招式1: 引發使用杯子的興趣
  準備不同的杯子,最好是色彩鮮艷或圖案可愛,一方面可增加幼兒視覺及觸覺上的刺激;再者也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發他自己想要使用杯子的興趣。
招式2: 減少使用時間
  一開始先在三餐進食時,停用奶嘴,然後再漸近式的逐次減少使用,一次以15-30分鐘為基準,等孩子適應後,再慢慢延長停用奶嘴的時間。
招式3: 陪伴取代奶嘴
  在孩子臨睡前,可讓他吸吮奶嘴,這是為了保有他的安全感;孩子入睡後,家長就可以把奶嘴取走。若是孩子出現吸吮手指頭的動作,家長可握著他的小手,維持他的安全感,或是讓孩子的雙手都拿著平日最心愛的玩具入睡。
招式4: 多利用學習杯
  按照孩子個體發展的階段,挑選功能不同的學習杯,循序漸進地誘導孩子學習如何使用杯子,如第一階段奶嘴式→第二階段鴨嘴式→第三階段吸管式→第四階段杯口式等。
招式5: 善用副食品
  在「戒奶嘴」的過度時期,家長還是得視孩子的需求作調整,例如:給予孩子適量的副食品,以滿足幼兒的口腔咀嚼慾,像是提供牙餅之類的食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戒掉孩子的戀物癖   






奶嘴、奶瓶、母奶、手指、娃娃、被子

採訪/林潔欣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牙科主治醫師 張佩菁
   馬偕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張家豪
   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 何雲鳳


孩子也會對某些東西上癮嗎?當然會呀!在出生後二歲以內,原本就是孩子的吸吮期,但當過了這個時期,還對奶嘴、奶瓶、手指等物品戀戀不忘時,就應該想辦法讓他們戒掉,以免往後影響牙床咬合,至於對娃娃、被子等東西的依戀,或許就要追溯至父母給的壓力了。

小baby有所謂的口腔期,所以在二歲之前喜歡吸母乳、奶嘴、奶瓶、手指等是自然的,但當二歲以後,如果還有這些習慣,可能就得想辦法戒除囉!

【Part1.長期有吸吮習慣會影響牙齒咬合】

小朋友到了一歲以上還有吸奶嘴、手指的習慣,會影響牙齒咬合嗎?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張佩菁表示,會的,雖然在六個月以前有吸吮反射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延長到長恆牙之前,確實會對上下顎骨的發育有影響,尤其是到了4、5歲之後還有這樣的習慣,正中間的門牙就會出現開咬(open bit)的情況,就得強迫戒掉了。

馬偕醫院牙科主治醫師張家豪表示,長期使用品質差的安撫奶嘴及不當的吸食姿勢,也會造成乳牙移位及奶瓶嘴。所謂乳牙移位是指,因長期吸奶嘴,會將上排乳牙推向前、下排乳擠向後的情況,因而產生咬合不正及開咬等問題,所以及早戒除奶嘴其實是必須的。

戒奶嘴有黃金時期?

根據統計,0~2歲的嬰幼兒大約有50%會有吸奶嘴的習慣,張家豪說,這是因為當胎兒還在母體內便已經自然地將手指放進口中,到寶寶出生到2歲左右進入了口腔期,寶寶會藉由口腔的活動來獲得滿足,除了以吸吮的方式來進食,維持生長發育之外,更可經由吸吮的動作促進唇與舌頭附近的觸覺,進而得到滿足的感覺,因此,奶嘴便成為寶寶身旁重要的用品。如果在此時期,父母一味地禁止寶寶吸安撫奶嘴,反而會讓寶寶因為得不到滿足,而產生悲觀、退縮的行為。

如果寶寶在四歲之後還戒不掉吸奶嘴的習慣,因吸食不好的安撫奶嘴所造成的咬合不正等問題,將永遠無法自然矯正,因此父母最好在寶寶二歲左右,就幫寶寶戒除吸安撫奶嘴的習慣。張家豪也提醒家長,如果家中寶寶長期吸吮手指頭,除了因為手指頭不乾淨,容易影響上下顎的發育,甚至連手指形狀、皮膚、指甲都會因長期吸食而變形。

而張佩菁認為,太晚戒奶嘴、手指,會使牙齒門牙出現「開咬」的情況,她解釋,所謂開咬(open bit)即上下門牙咬合位置不正確,在中間會形成一個洞,如此會影響咬斷食物,例如吃麵時,就不容易將麵咬斷,如此多半是因為小朋友習慣吃手指或奶嘴所造成,如果已經到了4歲左右還戒不掉這些習慣的話,就得看醫生了。

戒奶嘴、手指要循序漸進
何謂奶瓶性蛀牙?

【Part2.孩子有戀物癖該怎麼辦?】

人類在嬰幼兒時期時,寶寶即會透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撫情緒,例如:為滿足口腔吸吮慾望,就有了吸奶嘴、手指等動作出現;為滿足觸覺舒適的感覺,就出現了撫摸棉被角,或是藉覆蓋熟悉柔軟的毛巾、毛毯、棉質紗布、玩偶、枕頭等方式。

但是從發育的觀點來看,這些現象都是自然的過程,尤其是小baby時期,當因為想睡覺、肚子餓、尿片濕、興奮、不順意的憤怒情緒等情形出現時,父母或照顧者可能會隨手拿些替代物來安撫孩子的情緒,這些經常被隨手拿來使用的物品有:奶嘴、紗布、柔軟的毛巾、被子、枕頭、娃娃等,只要不是的過度或不當使用,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拓展與生活作息正常化,多數的孩子是不會對這些替代慰藉物產生依戀情形的,長大後自然對嬰幼兒期所依附的人及物品會慢慢的轉移,而不再強烈需求。

但是如果這些習慣就是一直戒不掉時該怎麼辦?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何雲鳳表示,其實不用刻意禁止已經養成的習慣,因為戒不戒掉這些習慣對於孩子的日常生活完全沒有影響,有的只是外觀上的不好看,但如果這些習慣是孩子的自信心來源,或許等到時間到了,孩子自然會不喜歡,因為對孩子來說,這些東西是他所能掌控的,如果孩子一直戒不掉這些習慣,或許該回溯原因,是不是在口腔期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或者是父母親沒有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再來想想該如何戒除這些習慣。

何雲鳳說,如果大人都一直戒不掉煙、酒的壞習慣,又何必強迫孩子一定不能如何呢?只要等到他大了,靠自知能力或者群體的力量約束他,自然而然這些習慣就會消失了。但如果父母一定要孩子戒掉這些習慣,還是有方法可循,以下我們就逐一來說明。

◆奶嘴

何雲鳳建議家長,戒奶嘴要有技巧,儘量減少孩子吃奶嘴的時間與次數,慢慢地,他就會對這樣東西生疏,但是幫助其改善的父母要持之以恆,不是孩子一吵鬧就拿給他。

當孩子一直吸奶嘴時,家長可以跟他說:「你吸嘴嘴我聽不清楚你說話,你要拿開再跟我說喔!」,或者和孩子約定好,起床後就不要再吸了,睡覺前再吸就好了。儘量不要將焦點擺在這件事上,以淡化處理的方式,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忘記這件事了,如果家長一直說,他反而更喜歡這麼做,為的是要引起你的注意,因為唯有做這個動作時你才會注意到他,演變成一種故意的行為。

而當孩子已經長了牙齒,可以吃副食品時,儘量讓他們吃固體食物,唯有在口腔期得到滿足,才能對於奶嘴的需求不那麼強烈。

◆手手
◆奶瓶
◆母奶
◆娃娃、被子

父母或照顧者的育兒方法,可能與寶寶的戀物依賴習慣互為因果,人類的成長是一連串由依賴到獨立的發展過程,從依賴母親的子宮孕育胚胎,成熟了就獨立脫離母體出生了。而嬰兒期同樣也從依賴喝奶吸收營養以維持生命成長,到成熟了就自然會跟奶奶說bye bye了。

對於大人的依賴也是同樣的道理,從幼兒時期依附著照顧者,等安全感、自信心成熟了就邁向獨立了。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也許不會將孩子依戀的物品視為是有害的東西,但是癖好一形成,可能會發展成寶寶對某些特定物品產生強烈的依賴,因而影響獨立健康人格的發展,父母親千萬不能忽視這些事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