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學習時鐘(澄3y)

這個時鐘一點也不便宜, 只是媽媽在這沒有見到更好的選擇而已


清楚分開紅色時針, 藍色為分針,沒其他花巧的顏色圖案


除1-12時外, 有5, 10, 15, 20 的分鐘顯示


可調較"working mode" 或"teaching mode"。 顧名思義, working mode就是一個平凡的時鐘


teaching mode 可以選擇性顯示電子時間


也可以按鍾背有每5mins/ 10mins/ 30mins/ 1hr 的快速跳動按鈕, 讓學習時間更清晰!


用了兩星期, 發覺小Bie連一天怎樣分也未有明顯認知。午睡起來往往以為是又一天新開始...


想起周碩@濬濬's blog中有提及教幼兒認識時鐘, 先要他們明白日出日落的時間觀念, 內容轉載如下:


媽咪正把小Bie一天的活動拍照, 準備做一個日常作息表, 孩子在認識時鐘以前, 先用事件的先後次序習慣來安排自己的活動, 讓她有規律地認識作息時間安排...                                                    ... (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載周碩@濬濬 http://hk.myblog.yahoo.com/zoechowshek/article?mid=1797


學看鐘先遵守日常作息(上)



網誌分類:創意教具 |

圖片
網誌日期:2009-04-20 13:51


香港的小朋友一般都比外國的小孩較遲才會看時鐘,這與他們普遍遲睡遲起,生活作息不正常有關。在小朋友學會看時鐘之前,若不懂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話,明白時間的概念就會較為困難。



如果幼兒尚未懂得晝夜和太陽的運作,不會真正明白時間概念。


小朋友學會看時鐘,必須先讓他們學懂觀察太陽的運作——晝夜的差異,並跟隨太陽生活──早睡早起。據研究報告調查所得,幼兒最好能在九點就寢,最遲最遲也不能操過十點。不過這對繁忙的香港人來說,簡直就像天方夜譚,十點可能仍在公司努力奮鬥──加班趕工;就算不用加班,可能回到家已經七、八點,整天不見,總要跟心肝寶貝溫存一下吧,別誤會,我講的心肝寶貝是你的孩子,結果一拖又過十點。難怪亞洲地區幼兒遲睡排行榜,香港排首位,正好與家長教育的排行名次相映成趣,也是第一,不過這個是倒數第一。


看鐘並不是單純教會小朋友現在是幾點鐘、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一天有二十四小時的單純問題、秒針轉一圈代表一分鐘、時針轉一圈代表一小時。時間對幼兒而言十分抽象,必須先明白太陽升起為白天,月亮出來為黑夜,人類的生活作息是與太陽的運行是同步的,不能倒行逆施,也因此生活不能日夜顛倒,一定要旱睡早起。


小朋友在不了解日與夜的更關替係的話,便很難會明白時間的抽象觀念。反過來說,只要讓幼兒緊隨太陽的運作來配合所有生活作息,教時間概念便能易如反掌。


正常作息除了時間概念的教育,還能有助建立小朋友的秩序感和自律,因為自律需要由秩序感強的規律生活中培養而來,自律是透過訓練而產生,絕不是日夜顛倒的生活作息習慣能換來的成果。其中最可怕的還是弄亂了小朋友的秩序感,秩序感錯了很可能是會導致出現自閉症,真不能掉以輕心。


 


                                                                                                   


學看鐘先遵守日常作息(下)



網誌分類:創意教具 |

圖片
網誌日期:2009-04-24 18:26


幼兒教育環環相扣,小朋友秩序感和自律,又會影響他們明白因果關係,繼而波及記憶力能力的強弱,再左右建立學習觀察習慣、學習自我管理等等。許多成年看似無關痛癢的小事,在幼兒教育的角度,卻很可能是破壞孩子未來人生成就的伏線,不得不慎。箇中道理可能不難明白,但要實質執行,確實需要父母下定毅力與恆心。


在分析如何挑選玩具時鐘前,想先插開一下,談談幼兒秩序感被破壞的嚴重後果。我對這一點也感受特別深。因為我發現每次更換兒子的照顧者,他都有些反常,例如於吃飯超級慢(近兩小時)、不起床(所以最近常常遲到)、進食前不願洗手、天氣這麼涼竟然只肯穿短褲卻不脫襪子……而且總會無故的表現得不安,而大吵大鬧。


為何會這樣?其實是擾亂了幼兒的秩序感所致。秩序感是每個孩子天生便擁有的生存本能之一,只是成年人思維模式已經進入意識層,而且有自控權,所以就算生活模式遭到擾亂,例如到外地經歷與親人分離和面對地域時差等,能在短時間內克服過來。
然而小朋友對於被擾亂之後,需要克服和適應的時間比較長,其中又以嬰兒最為敏感。有小朋友的家長有沒有發現,有時嬰兒會莫明其妙的哭(當然事實上是有原因的,只是成人不知道而已),然而又排除了冷熱、餓、病、換尿片等生理問題,但卻哭得聲廝力竭,到底甚麼事不對勁?


答案很可能是秩序感錯了!例如平時先換片再喝奶,今天卻調換了次序;或者照顧者突然改變,由媽媽變成傭人或祖父母,或原本的阿姨(傭人)換成一個陌生人(新傭人)等,幼兒的感受就像成年人失戀一樣,有多痛苦,相信不用多費筆墨形容了吧!
最悲慘的還是,成年人失戀還可以找人訴苦或借酒消愁,嬰兒能怎樣?幼兒又能如何?幼兒可能比嬰兒好一點,但他們說話仍未到達清楚表達自己想法的階段,只能以大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了。這是究竟是誰的錯呢?!生活秩序成天變來變去,可是會令小朋友失去安全感的啊!


凡事都有正負兩面,雖然秩序感強的小朋友雖然對破壞日常生活秩序比較敏感,但日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自信,卻比秩序感較弱的小朋友強。


想避免破壞幼兒的秩序感,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的日常作息,定時遊戲、睡覺。此外,家中的主要生活習慣、家具陳設盡量不要常作過大的改變,照顧者當然不宜經常替換,如果實在要換,也要有一段較長時間的交接期,而且新照顧者盡量要陪小朋友玩耍,讓他們感覺新照顧者是開心的泉源,那麼當替代者走了或暫時離開(媽媽返工或長時間外出)之後,小朋友適應起來也會比較容易。


當小朋友的生活體驗日漸多了起來,便可以慢慢改變行為秩序,那時對小朋友的心理和情緒影響便能大大減低。小朋友接受外出的秩序變化程度通常較大。不過孩子睡覺時間和日常作息,還是盡可能的配合太陽,這是順應地球的磁場,反其道而行對人有害無益。講到這裡,其實又回歸正常作息與時間概念的互動關係的原始起點上來。


最後,講回選擇玩具時鐘,最好一刻一種顏色,不宜太花巧,否則只會是喧賓奪主,反而淡化了教孩子看時鐘的目的。最後,還想補充的一句是,其實每個家庭都有時鐘,為何不就地取材,讓小朋友看真的時鐘,反而給他一個假鐘亂扭一通呢?!



這麼花,當然是錯誤示範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