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該讓妳上學了嗎?(17個月)

爸爸媽媽一直堅持在家跟小Bie說母語, 一直覺得如果在孩子只有兩歲時送她上學, 在同學裡大家都未能說一口流利英語之前, 不會傷害到這個以中文為母語的澄澄的自專心。這樣就可以避免她因同學仔取笑而對說中文產生反感... 可是, 原來我是錯的, 最近有看一本由雙語專家寫的書:<雙語主義> ,當中就有提到如果在孩子對母語的根基未扎實以前就送他們到強勢語言的學校就讀, 有很大機會令他放棄繼續學習或使用母語...


又, 小Bie現時的性格, 很明顯是未準備好可以離開媽媽, 獨自往學校過群體生活的,不知下一年的八月她準備好了沒有呢? 因為,下一個月就是申請入學的deadline了...


其實想小Bie早點上學是希望可以讓她早點過一些有規律的群體生活, 且學習自理和上厕所。媽媽也深信幼兒的超強學習能力,不想白費了。況且,兩歲成功進入心儀的學校,心理上也覺得沒那麼大競爭。媽媽要盡快作一個正確的決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 http://www.baby-life.com.tw/mamibaby.com.tw/2002/01/link-8.htm


 快樂上學去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資料提供/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教系副教授 許碧勳
          公設民營景美托兒所所長 許明珠
          裕德藝術幼兒學校創辦人 廖裕德
          裕德藝術幼兒學校校長 林秋燕
參考資料/開開心心上學去(文/智寶園學前教育園地園長陳鳳卿)
台北市兒童托育福利手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兒福聯盟民生兒童福利中心編印)
快樂的第一步--幼兒入園家長手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台北市立師院實小編印)
參考網站/台北市托育資訊服務網http://kids.taipei.gov.tw/test/index.asp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http://www.bosa.taipei.gov.tw/

【PART 1 上學三部曲之一--準備期】

給保母帶還是上學?

古語說「三歲定終生」,許多家長在寶愛子女之餘,更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急忙讓孩子上學,甚至學英文、學電腦。但以兒童發展學家的觀點來看,所謂的「三歲定終生」指的是幼兒在身心兩方面都能獲得良好的照顧,使之健全發展;並不是說沒有先去上學,上了小學就會跟不上學習或是發展的不好。
公設民營景美托兒所許明珠所長建議,若你是全職媽咪,也有自信可以把孩子教好,3歲以前都可以自己帶;若是職業婦女,又沒有親人可以幫忙帶小孩,就要考慮在3歲以前找保母或是上托兒所。

基本上若能找到一位持有保母專業證照,又有愛心的保母,3歲以前讓保母帶也是無妨的;「但保母以提供生活上的基本照護(保育功能)為主,若想讓孩子早一點適應團體生活,並從遊戲中學習,還是需要透過受過專業訓練之幼教老師的引導才行,」許明珠老師補充說道。

幾歲該上學

基本上,受訪的三位幼教界專家都認為孩子上學是利多於弊,但是幾歲該去上學呢?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不同,再加上學齡前教育並不若國民教育有強制規定幾歲該上學,因此許多家長可能會煩惱倒底幾歲要讓孩子上學?規納幾位專家的意見,可從以下指標去判別,是不是該讓孩子上學了?

* 年齡
雖說沒有一個一定的年齡基準適合上學,但一般來說,除了考慮學校對收托年齡的限制(托兒所為2-6歲,幼稚園為4-6歲)之外,從身心發展的觀點來說,三位受訪者都認為這是一個比較適合上學的年齡。不過裕德藝術幼兒學校校長林秋燕說,家長也可衡量自身的情況來作考量,即使是全職媽咪自己帶孩子,最好也能在進小學之前先上托兒所或幼稚園學習如何過團體生活,基本上上學是利多於弊的,「不過唯一的缺點就是孩子的身體抵抗力較弱,若有流行性感冒之類的疾病在流行時,在學校因為幼童之間容易彼此傳染,」因此她建議,除非是體質特別弱的孩子,否則不須因噎廢食,不敢讓孩子去上學。

* 身心成熟度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教系許碧勳副教授指出,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不同,3-4歲的確是一個可以考慮上學的基準點,但還要考量到孩子的個別差異性。首先孩子要能有基本的認知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在學校聽得懂老師的簡單口語指令,或是適時的表達基本生理需求(如想上廁所或是身體不舒服);只要擁有這兩項基本能力,即始孩子小於3歲,也是可以去上學的。

* 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而三位受訪者都一致的認為,擁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會自己吃飯、上廁所等),是可以上學的最重要條件。怎樣說呢?一個孩子擁有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有一定的自信,自然而愉快的融入團體生活;反之,一個什麼都不會,凡事要老師代勞的孩子,可能因為缺乏自信心,或是因為被其他孩子取笑、排斥,顯得畏畏縮縮,不敢融入團體,「這樣的孩子上學並不快樂,以後可能會拒絕上學,」林秋燕老師說。

* 社會化行為雛型出現
此外,許碧勳老師也表示,當孩子出現社會化行為的雛型時,例如喜歡找其他年齡相仿的孩子玩、欲融入團體生活、喜歡角色扮演與想像遊戲,或是表現出人際互動慾望等,就表示孩子已作好準備想要進入團體生活了。
過去的社會多為大家庭,街坊鄰居之間也勤走動,孩子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多,而且當時教養觀念不發達,並不認真重視學齡前教育;但隨著社會結構轉變,從多代同堂的大家族進入人口少的核心家庭時代,為讓孩子建立與家長或親人以外的多元人際互動,其實先上學,有助於提早適應團體生活,強化社會化行為。 
「而生活教育,除了在家中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進行訓練外,在學校藉由團體的力量與約束,孩子會學得更快更好,」許碧勳老師補充說道。

哪些孩子適合提早入學

在考慮年齡與家長自身的需要(如工作或經濟狀況等)之外,許碧勳老師還建議獨生子女最好在具備以上的基本能力後,提早上學。因為家中卻乏年齡相近的互動對象,上學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此外,除了提早上學之外,家長也應把握機會多帶孩子多與街坊鄰居或親戚的年齡相近的孩子互動,以免社會化發展遲緩或上小學後適應不良。

而根據智寶園學前教育園地園長在蒙特梭利月刊所發表的一篇專文(第35期,「開開心心上學去」)指出,
具以下特質的孩子,最好都能提早上學:



  • 獨生子女 --
    獨生子女因父母凡事以其為優先又缺乏與手足相處經驗,容易養成過度自我、獨佔性強的性格,因此最好能提早入學,學習與他人相處及分享的觀念。

  • 教養困難 --
    幼兒若有發展遲緩或偏差行為等身心問題出現,家長最好在尋求專家協助後(如兒童心智科醫師、職能治療師或兒童心理治療師等)之後,將孩子送至專門基構,由專業人員施以基本教育。

  • 學習能力強 --
    與教養困難的孩子相反,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可能因家庭環境中的教育已無法滿足他,或是不斷的要求家長與他互動,家長若缺乏耐性或不堪其擾,無意間傷了孩子的心都有可能,這類學習力強的孩子也宜提早入學,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來引導,不要讓這項優點被埋沒。

  • 先天氣質與父母完全不同 --
    當「急驚風型」的家長遇上「慢吞吞型」的孩子,可能因兩者間氣質完全不同,而在生活相處中產生衝突甚或體罰行為,導至親子間關係不良。因此這類孩子也應提前送至學校,由專業老師來緩衝和引導,以維持親子間的關係。

上學前的準備

學校特色重於教學法

教學法各有千秋
雖然家長不需要執迷於某一種教學法,不過,家長還是可以先瞭解一下目前坊間較常見的教學法有哪些,在選擇學校或實際參觀教學時,也可從而判斷其優劣,並知道那些學校是「掛羊頭賣狗肉」,純粹假教學法之名打噱頭。以下是各教學法的簡介,因各校在實際教學上仍會有所不同,而某些教學法之間彼此又有相近之處,因此只介紹基本精神與方法,不評斷優劣,僅供家長參考之用。

*主題教學
*方案教學
*單元教學
*角落教學
*蒙特梭利教學法
*福祿貝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究竟應該幾歲上學?”

專家提出,應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選擇入學時間
日期:2008-10-20 作者:王蔚 來源:新民晚報


新民圖表  賀信                    

 
      本報記者  王蔚
    
    “孩子究竟幾歲該上學?”這個本該不是問題的問題,最近卻在社會上引起陣陣熱議。上周在由新華醫院主辦的2008上海國際兒科精英論壇上,多位兒童保健專家提出,我國現行規定的6周歲入學年齡過於“一刀切”,應當由兒科醫生對每個孩子的心智和體格發育成熟度綜合評估後,再由家長來選擇適當的入學時間。
    
相同年齡的孩子“成熟度”不同
    
    有專家提出,從醫學角度看,兒童的入學年齡應該有一個相對寬泛的時間段,具體來說,什麼時候應該或可以上學了,不是簡單地以出生年月日來統一劃分,而應當根據不同孩子的個體“成熟度”,由家長自主做出決定。事實上,同樣年齡的孩子,他們的個體“成熟度”存在著明顯差異。如同樣是6周歲的孩子,“成熟度”高的可能已達到了8歲的水準,但低的卻只有4歲的平均水準。
    
    如果不加區分地統一按6周歲為入學年齡標準,那麼造成的結果是,在小學一年級裏,有的孩子對學業的掌握與活動的要求“吃不飽”,而有的孩子則又“吃不了”。特別是那些只有四五歲“成熟度”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始終處於掉隊狀態而喪失學習的自信,這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會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果。
    
“成熟度”有嚴格規範的測量標準
    
    “兒童的‘成熟度’不是單純地看他們的智商,或乾脆以他們識了多少字、背得出多少古詩、會做多難的算術題來衡量,在醫學領域,人的‘成熟度’已經有了較為嚴格和規範的測量標準。”新華醫院兒保科副主任、心理學博士張勁松說,10歲以下孩子的“成熟度”往往有一到兩歲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對孩子的入學年齡做科學的篩查,而這樣的測試也將有別於現在的小學入學測試方式,它是在心智發育和體格發育等方面建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綜合評估體系,評價孩子的記憶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醫學和教育發達的國家,測量兒童的上學能力已經普遍被家庭和學校所接受,比如,日本將這樣的測試稱之為“兒童入學十項”。
    
    此外,還有專家提出,如果我國將來要推行兒童上學能力的“成熟度”測量,應該在借鑒國際研究的基礎上,再結合中國孩子的具體情況以及中國的家庭教育文化特徵,從而研製出適合我們國情的測試量表體系。
    
提前一年讓兒子入學“洋相百齣”
    
    “即便是按6周歲上學的統一標準招生,一個班級學生的出生月份差異也是很大的,班裏9月和10月份過生日的孩子要比那些第二年7月和8月出生的孩子大了將近一年,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會在小學一年級時表現得十分顯著。”閘北區第三中心小學一年級班主任陸鶯鶯說,現在有個別家長想方設法將不到6周歲的孩子提早送入小學讀書,事實上不僅沒必要,而且也不利於孩子很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開學已經兩個月了,班級裏孩子的分化比較明顯,從總體上來看,那些出生月份比較小的孩子,普遍在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上,會表現得落後一些,而那些“老結”一點的孩子就能表現出“強人一頭”的特點。
    
    李女士的兒子是9月中旬出生的,孩子雖然從4歲開始就學習彈鋼琴,而且夫妻倆也很花心思教孩子學寫字、學算術,全家人都自認為孩子已經“很聰明”了,所以去年讓兒子提前一年進了小學。然而,令李女士沒想到的是,孩子的幼稚心理不僅讓他上課定不下心來,而且與同學和老師的交往也常常“洋相百齣”,不僅字始終寫得歪歪扭扭,而且說話也一直奶聲奶氣,成績自然落在全班的末位。
    
    現在李女士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局面,讓兒子再讀一遍一年級吧,現行的學籍管理條例不允許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留級;一直跟讀上去吧,眼前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孩子十有八九會“永遠”落後於其他同學,這對他今後升初中、升高中甚至考大學肯定會不利的。
    
越來越多的家長表現得十分理智
    
    普陀區太山新村幼兒園園長助理吳瑩說,他們常常會暗暗為一些大班的孩子著急,因為幾乎每年都有個別到了升小學年齡的孩子“像是始終長不大”,他們的心智其實不能達到進入小學的要求,在一個30多人的大班中,這樣的孩子至少有1到2個。可喜的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表現得十分理智,他們會主動提出,是否能讓自己到了入學年齡的孩子再在幼兒園裏繼續呆1年,但這樣的要求由於與現在的幼兒園招生管理辦法相違背,是不會被允許的。
    
    吳老師說,去年有個男孩從其他幼兒園轉來,因本園中班已經滿員,徵得家長同意後,這個孩子被放到了大班。結果,在大班裏,小傢夥各方面的表現都很突出,學習能力和組織活動的能力特別強,大家都說這個孩子如果到了小學也會很出色的。不料,今年小學招生時,他的家長說,還是按規定明年上學吧,讓孩子再讀1年大班,讓他成長得更快樂點。
    
    評論  08102010301
    
【焦點鏈結】
    
個人接受教育的權利應有選擇性
    
    讓孩子上學是早些好還是晚些好?哪個時間段入學更有利於孩子的心智成長?
    
    楊浦區教育局義務教育科負責人張鷹說,現在的入學年齡標準相對來說比較強調統一性,而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孩子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確定一個孩子究竟什麼時候上學好,最好要充分考慮到孩子進入小學後的學習興趣與求知動力。
    
    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員陳建強提出,我國應對兒童的入學年齡劃定一定的區段,比如5至7歲的區段,供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狀況做出選擇,而不是“一刀切”地定在6周歲上。
    
    陳建強說:“一個人接受教育的權利既有其法定性,也更應有選擇性,入學年齡的可供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是教育理念的進步,更是一種教育現代化的體現。而且,教育的對像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不可能也絕對不應該按工廠化生產流程,用一個標準、一個模式去統一加工製作。因此,選擇入學年齡也是對人的尊重、對教育規律的尊重、對教育對象客觀差異的尊重。”
    
    對於中國傳統觀念中普遍希望孩子早點上學、早點參加工作的認識與做法,陳建強認為,這恰恰是農業社會和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那時的家庭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每個孩子都早日完成學業,早點“出道”後能承擔起家庭的經濟擔子,“現在我國居民家庭的生活水準與過去相比,已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獨生子女家庭裏,有多少父母盼著孩子早點上完學、早點踏上工作崗位呢?因此,在目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讓部分家長有選擇地推遲孩子的上學時間,不失為明智的做法。”
    
    政府部門修改小學生入學年齡後,會否出現家長“一窩蜂”地讓孩子早讀書的現象?陳建強表示,應該相信絕大多數家長會理性對待孩子入學的問題。我們要繼續宣傳科學育兒的理念,提醒家長,孩子提前識字及會背唐詩,並不意味著心理和智力發育已做好了入學準備;其次,對有早讀書需求的孩子,讓權威醫療機構科學評估後,提供孩子心智“成熟度”報告,家長提出申請後,教育部門最終決定孩子“早讀書”還是“晚讀書”。
    
【焦點關注】
    
各國對入學年齡都有法律規定
    
    目前世界各國對兒童入學年齡的規定不盡一致,從4周歲到7周歲的都有。北歐國家入學年齡比較晚,一般規定在7周歲,像中國等亞洲國家則規定在6周歲,英國、荷蘭、北愛爾蘭則是定在5周歲甚至更早些,而美國的規定就相對寬泛些,可以由家長在5周歲到7周歲之間作出自由的選擇。
    
    全世界各個國家對入學年齡都做出了法律規定,這就意味著公民接受義務教育的起始年齡是具有法定性的。
    
    我國的《義務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一條規定:“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記者注意到,考慮到各種因素和我國的社會發展實際情況,不僅國家的《義務教育法》中有規定,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上小學年齡可以推遲到7周歲,而且《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中也規定,“區、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將入學年齡推遲或者提前6個月”。
    
    據記者了解,目前本市各區縣基本採用的是“到當年的8月31日前已滿6周歲”的全市統一入學年齡,家長若是想要讓孩子提早或延緩半年上學,是不會被允許的。
    
    記者從本市一些區縣的青少年保護部門了解到,在上海,每年總會有個別家長沒有為已經到法定上學年齡的子女報名入學,而且也不履行必要手續,向有關部門提出延緩上學的申請。對此,盧灣區青保辦副主任徐臻說,由於目前的青保部門不具有執法權,因此只能對這類家長做勸解工作,提醒和督促他們依法送孩子上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