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一直堅持在家跟小Bie說母語, 一直覺得如果在孩子只有兩歲時送她上學, 在同學裡大家都未能說一口流利英語之前, 不會傷害到這個以中文為母語的澄澄的自專心。這樣就可以避免她因同學仔取笑而對說中文產生反感... 可是, 原來我是錯的, 最近有看一本由雙語專家寫的書:<雙語主義> ,當中就有提到如果在孩子對母語的根基未扎實以前就送他們到強勢語言的學校就讀, 有很大機會令他放棄繼續學習或使用母語...
又, 小Bie現時的性格, 很明顯是未準備好可以離開媽媽, 獨自往學校過群體生活的,不知下一年的八月她準備好了沒有呢? 因為,下一個月就是申請入學的deadline了...
其實想小Bie早點上學是希望可以讓她早點過一些有規律的群體生活, 且學習自理和上厕所。媽媽也深信幼兒的超強學習能力,不想白費了。況且,兩歲成功進入心儀的學校,心理上也覺得沒那麼大競爭。媽媽要盡快作一個正確的決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 http://www.baby-life.com.tw/mamibaby.com.tw/2002/01/link-8.htm
快樂上學去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資料提供/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教系副教授 許碧勳
公設民營景美托兒所所長 許明珠
裕德藝術幼兒學校創辦人 廖裕德
裕德藝術幼兒學校校長 林秋燕
參考資料/開開心心上學去(文/智寶園學前教育園地園長陳鳳卿)
台北市兒童托育福利手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兒福聯盟民生兒童福利中心編印)
快樂的第一步--幼兒入園家長手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台北市立師院實小編印)
參考網站/台北市托育資訊服務網http://kids.taipei.gov.tw/test/index.asp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http://www.bosa.taipei.gov.tw/
【PART 1 上學三部曲之一--準備期】
給保母帶還是上學?
古語說「三歲定終生」,許多家長在寶愛子女之餘,更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急忙讓孩子上學,甚至學英文、學電腦。但以兒童發展學家的觀點來看,所謂的「三歲定終生」指的是幼兒在身心兩方面都能獲得良好的照顧,使之健全發展;並不是說沒有先去上學,上了小學就會跟不上學習或是發展的不好。
公設民營景美托兒所許明珠所長建議,若你是全職媽咪,也有自信可以把孩子教好,3歲以前都可以自己帶;若是職業婦女,又沒有親人可以幫忙帶小孩,就要考慮在3歲以前找保母或是上托兒所。
基本上若能找到一位持有保母專業證照,又有愛心的保母,3歲以前讓保母帶也是無妨的;「但保母以提供生活上的基本照護(保育功能)為主,若想讓孩子早一點適應團體生活,並從遊戲中學習,還是需要透過受過專業訓練之幼教老師的引導才行,」許明珠老師補充說道。
幾歲該上學
基本上,受訪的三位幼教界專家都認為孩子上學是利多於弊,但是幾歲該去上學呢?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不同,再加上學齡前教育並不若國民教育有強制規定幾歲該上學,因此許多家長可能會煩惱倒底幾歲要讓孩子上學?規納幾位專家的意見,可從以下指標去判別,是不是該讓孩子上學了?
* 年齡
雖說沒有一個一定的年齡基準適合上學,但一般來說,除了考慮學校對收托年齡的限制(托兒所為2-6歲,幼稚園為4-6歲)之外,從身心發展的觀點來說,三位受訪者都認為這是一個比較適合上學的年齡。不過裕德藝術幼兒學校校長林秋燕說,家長也可衡量自身的情況來作考量,即使是全職媽咪自己帶孩子,最好也能在進小學之前先上托兒所或幼稚園學習如何過團體生活,基本上上學是利多於弊的,「不過唯一的缺點就是孩子的身體抵抗力較弱,若有流行性感冒之類的疾病在流行時,在學校因為幼童之間容易彼此傳染,」因此她建議,除非是體質特別弱的孩子,否則不須因噎廢食,不敢讓孩子去上學。
* 身心成熟度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教系許碧勳副教授指出,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不同,3-4歲的確是一個可以考慮上學的基準點,但還要考量到孩子的個別差異性。首先孩子要能有基本的認知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在學校聽得懂老師的簡單口語指令,或是適時的表達基本生理需求(如想上廁所或是身體不舒服);只要擁有這兩項基本能力,即始孩子小於3歲,也是可以去上學的。
* 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而三位受訪者都一致的認為,擁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會自己吃飯、上廁所等),是可以上學的最重要條件。怎樣說呢?一個孩子擁有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有一定的自信,自然而愉快的融入團體生活;反之,一個什麼都不會,凡事要老師代勞的孩子,可能因為缺乏自信心,或是因為被其他孩子取笑、排斥,顯得畏畏縮縮,不敢融入團體,「這樣的孩子上學並不快樂,以後可能會拒絕上學,」林秋燕老師說。
* 社會化行為雛型出現
此外,許碧勳老師也表示,當孩子出現社會化行為的雛型時,例如喜歡找其他年齡相仿的孩子玩、欲融入團體生活、喜歡角色扮演與想像遊戲,或是表現出人際互動慾望等,就表示孩子已作好準備想要進入團體生活了。
過去的社會多為大家庭,街坊鄰居之間也勤走動,孩子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多,而且當時教養觀念不發達,並不認真重視學齡前教育;但隨著社會結構轉變,從多代同堂的大家族進入人口少的核心家庭時代,為讓孩子建立與家長或親人以外的多元人際互動,其實先上學,有助於提早適應團體生活,強化社會化行為。
「而生活教育,除了在家中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進行訓練外,在學校藉由團體的力量與約束,孩子會學得更快更好,」許碧勳老師補充說道。
哪些孩子適合提早入學
在考慮年齡與家長自身的需要(如工作或經濟狀況等)之外,許碧勳老師還建議獨生子女最好在具備以上的基本能力後,提早上學。因為家中卻乏年齡相近的互動對象,上學可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此外,除了提早上學之外,家長也應把握機會多帶孩子多與街坊鄰居或親戚的年齡相近的孩子互動,以免社會化發展遲緩或上小學後適應不良。
而根據智寶園學前教育園地園長在蒙特梭利月刊所發表的一篇專文(第35期,「開開心心上學去」)指出,
具以下特質的孩子,最好都能提早上學:
- 獨生子女 --
獨生子女因父母凡事以其為優先又缺乏與手足相處經驗,容易養成過度自我、獨佔性強的性格,因此最好能提早入學,學習與他人相處及分享的觀念。 - 教養困難 --
幼兒若有發展遲緩或偏差行為等身心問題出現,家長最好在尋求專家協助後(如兒童心智科醫師、職能治療師或兒童心理治療師等)之後,將孩子送至專門基構,由專業人員施以基本教育。 - 學習能力強 --
與教養困難的孩子相反,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可能因家庭環境中的教育已無法滿足他,或是不斷的要求家長與他互動,家長若缺乏耐性或不堪其擾,無意間傷了孩子的心都有可能,這類學習力強的孩子也宜提早入學,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來引導,不要讓這項優點被埋沒。 - 先天氣質與父母完全不同 --
當「急驚風型」的家長遇上「慢吞吞型」的孩子,可能因兩者間氣質完全不同,而在生活相處中產生衝突甚或體罰行為,導至親子間關係不良。因此這類孩子也應提前送至學校,由專業老師來緩衝和引導,以維持親子間的關係。
上學前的準備
學校特色重於教學法
教學法各有千秋
雖然家長不需要執迷於某一種教學法,不過,家長還是可以先瞭解一下目前坊間較常見的教學法有哪些,在選擇學校或實際參觀教學時,也可從而判斷其優劣,並知道那些學校是「掛羊頭賣狗肉」,純粹假教學法之名打噱頭。以下是各教學法的簡介,因各校在實際教學上仍會有所不同,而某些教學法之間彼此又有相近之處,因此只介紹基本精神與方法,不評斷優劣,僅供家長參考之用。
*主題教學
*方案教學
*單元教學
*角落教學
*蒙特梭利教學法
*福祿貝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究竟應該幾歲上學?”專家提出,應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選擇入學時間日期:2008-10-20 作者:王蔚 來源:新民晚報 |
新民圖表 賀信 |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