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姨姨病重,辭去了我們家的工作。姨姨由小bie出生開始照顧她,以致後來一直替我們清潔房子已經好幾年的事了!實在有點不捨。
我們一家衷心希望姨姨早日康復!
教了許多年的親子和兒童烹飪,最常聽到"小孩這麼小就要學做菜,很可憐耶!"
而且不過就是做菜,對孩子來說又有什麼好處?
自己是宜蘭山上長大的鄉下小孩,住的地方是阿公阿嬤親手用木材蓋的。後面種了三餐家裡的青菜,還是自己挑糞施的肥!!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都比我們以前好得多,自己動手作的機會反而少了。
廚房是危險的,那是因為孩子沒有被好好教導如何正確的使用廚房器具.
如果大人們願意每天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待在廚房,一起洗米,煎個美味荷包蛋,其實廚房給孩子的不只這些....
1. 閱讀~ 比較大的孩子,可以由閱讀食譜中認識其他不懂的字句,或是可以學習如何用簡單的句子表達出完整的形容。較小的孩子可以經由圖片或圖畫加上數、字,來讓孩子看懂食譜。這是較小的孩子認識閱讀的暖身活動。
2. 數學~ 不是只有數字,測量(幾杯、幾茶匙、幾大匙),順序(先秤料、再攪拌、最後烘烤)。估量、計算、添加、數學的分數以及對於形狀大小的辨別都包含在內。
3. 科學~ 烹飪本身就是一場科學實驗。蛋白打發是什麼原理?糖如果加了水煮融化,會成為什麼樣子?經由一些簡單的器具及材料的變化,將物質、化學作用變化。孩子也經由感官去觸摸食材、聞味道、嚐酸甜苦辣,及看到食材加熱後起的變化。
4. 學習社交活動、聆聽指令及培養獨立的性格~ 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學習聆聽大人的指導,並身體力行。學習如何以自己的能力完成步驟。分工合作、分享及輪流等社交經驗都能從中學習。
5. 創意的發揮~ 除了一些固定的材料外,通常食譜是可以做一些變化的。讓孩子加入討論,也是是孩子想出來的食譜。例如麵包的麵團可以讓孩子做成不同形狀,或許利用顏色的不同帶出孩子自己設計的食譜。
6. 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 食物總是可以表現出一個國家的風土民情。義大利的比薩、墨西哥的TACO、德國的香腸…。經由食物也可以讓孩子周遊列國。
總和以上的活動學習,試試讓孩子寫出自己的食譜。大的孩子利用文字,小的孩子利用圖畫,孩子的能力及自信心的培養,經由一個小小的烹飪活動慢慢的讓一個孩子成長茁壯。知識是死的,但是如何活用才是”生活”。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暑假,又到了補習班肉搏戰的時候了,我家信箱中每天都塞滿了各式各樣的宣傳
品,我好奇的拿起來看一下,發現很多宣傳文字不正確,有些觀念需要釐清。首先,
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人生是看終點,不是看起跑點。起跑的再快,姿勢再優
雅,沒有跑到終點也是枉然。
同時人生跟賽跑不同,人生的輸贏很難定義,不像拿馬錶計時那麼簡單,而且就算
贏很重要,跑的過程更重要,如果眼光只放在終點,會失去人生最有意義的部分,如
果只強調贏,這個孩子會在衝刺到終點後發現除了虛名一無所有,因為親情、友情、
愛情都需要時間去培養而這些都比「贏」更重要。
第二,早早送孩子去上才藝班、補習班並不能使他成為天才,美國北卡羅萊納州
的啟蒙計畫及嬰兒健康發展計畫(IHDP)的成果現已有專案報告出來,它的解釋不全然
如坊間所言。這兩個專案都是針對0到3歲的社經弱勢兒童提供早期豐富的多元環境,
然後長期的追蹤,在這些孩子5歲,8歲,12歲及15歲時去看早期環境對後來表現的成
效。也就是說,如果給予高品質的學前教育能否免除早期環境缺乏刺激所造成的智慧
低落。
結果發現早介入幫忙雖然有好處,但是它並不能使孩子變成天才,這些孩子的智
商比起對照組都有升高,但是仍然在一百左右,而一百是全國的平均智商。也就是
說,密集教育經驗有好處但只能使孩子原來的能力發展出來,並不能使他們成為天
才,而且這個智商上的差異在兩組孩子入學後,慢慢消失,當然早期參與計畫的孩子
在留級和中輟比例上少,也就是說,早期的發音、識字閱讀訓練幫助孩子跟得上學校
進度,跟得上,自然中輟或留級的機率減少。
這個研究最重要的是這些孩子到了十二歲都接受七年正式學校訓練以後,兩組在數
學成績及心智彈性(即問題解決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原始腦力)上沒有差別,但是早
時有學閱讀的孩子,語文能力好些。早期介入所增加的智商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正
式教育的長短而逐漸減少。
尤其是在這分報告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即發現母親智商可以解釋十二歲兒童學業
成就差異的25%,而早期介入只能解釋6%的差異,也就是說,對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
說,母親的態度、智商、個性,非常重要比早期提供良好的環境更重要。
在這個報告所顯現的數據其實是一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上一直看到的,母親如果受過
高等教育,早介入的影響就非常少,以台灣來說,大部分的父母不必擔心孩子會刺激
不夠,導致發展遲緩,我們應該擔心刺激太多,孩子承受不了。但是母親的態度有深
遠關係這個發現就非常重要了。
「十月的天空」這本書是個很好的例子,它的作者為美國西維琴尼亞州礦區的窮孩
子。1961年十月的一個晚上,他看到俄國的人造衛星飛越美國的天空,他就跟他母親
說他要發射火箭,他母親很支持他,並沒有像別人一樣說,「飯都吃不飽,發射什麼
火箭,糟踏錢」,他在母親的鼓勵下,火箭發射成功,拿到了州科展的第一名,使他
得到獎學金離開小鎮去念了大學,從此他的人生不一樣。
當他從美國太空總署的總工程師位子退休下來時,他寫了「十月的天空」這本回憶
錄,裡面講到沒有他母親,他現在跟他同學一樣,在地底下挖煤。所以父母對孩子的
正確態度遠大於送他去補習班、才藝班,因為只有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挑戰世界,
成就人生。
他序
譯序從事翻譯到現在十多年,出版了二十多本書,這本書最為貼近我自己的生命。以前翻譯的書裡,講分心症的《分心不是我的錯》和《分心也有好成績》內容和我自己的生命有65%的雷同性。講資優成人的《我的天才噩夢》近似程度提高到80%,尤其是三種資優者原型中,比較「沒出息」的那一型,更和我有90%的相似性。到了這本《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唉,百分之一百就是在說我啊!
我接受的專業訓練是分子生物,也就是基因工程、遺傳學、生物科技研究。之所以會走上翻譯的路,一開始是因為養育孩子遇到困難,需要大量閱讀相關書籍。國內找不到的書,我就讀原文。若是讀到好書,就覺得應該引進國內,與其他家長分享。於是一路上從學習障礙、開放教育、分心症、躁鬱症、資優教育、性別議題翻譯到現在,內容一直都跟我的生活息息相關,都是我關心的議題。但是這本《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最為貼近我個人的成長經驗,感覺上,字字句句都是在描述我。
小時候,我是個非常難養育、麻煩而憂鬱的孩子,孤獨、膽小、害羞、多愁善感、極為挑嘴、常常生病、常常作惡夢、容易哭、容易害怕、怕水、怕生、怕吵、怕熱、怕黑、怕鬼、怕獨處、怕爸爸、怕陰影、怕別人生氣、怕上床睡覺、怕新環境、怕上廁所、怕上音樂課和體育課……
那時候,我覺得這全是自己的錯,誰叫我這麼沒用呢?
及長,我刻意的努力訓練自己,一一克服這些缺點,希望自己能夠融入社會。這個努力持續了一生,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仍在努力之中。我還是憂鬱、孤獨,還是多愁善感,還是容易哭,但是我不再那麼害怕了,也不那麼挑嘴了。
在這個挑戰自己心魔的長期抗戰中,有許多的勝利、許多的失敗、許多難忘的里程碑。
還記得考上北一女的時候,媽媽陪我去學校註冊,走到樓梯口,聽到樓上傳來學姐們歡樂的笑聲,我忽然僵住了,完全無法再跨出一步。我站在樓梯間的窗口,向外呆望,心中著急,兩腿卻不聽話。媽媽一直催促我:「怎麼啦?怎麼不走了呢?走呀,上樓去註冊呀。有我陪著,還怕什麼?」
我說不出話來,只能呆立。
最後媽媽火了:「不能整天站在這兒啊!那你自己去註冊好了,我回家了!」
媽媽果真丟下我走了。
從窗口看著媽媽憤怒的背影,我的心在嘶喊:「媽媽,回來!回來啊!不要丟下我一個人在這裡!」
淚水盈眶,順著臉頰流下,我連舉手擦眼淚的力氣都沒有。
身後人來人往,匯流成一堵牆,牆的那邊是世界,這邊是我,孤單無助的我,害怕顫抖的我,沒用的我。
我知道我必須跨出這一步,我也知道我確實跨出了那一步,但是到底是怎麼跨出去的,竟然一無記憶。只記得回到家時,大家已經在吃飯了,媽媽看我一眼,沒說什麼,我也沒說什麼。這件事,沒有別人知道。
另一次完全當機,是考上台大的時候──又是進入一個新環境。開學後,社團招新生,在操場拉出一排攤位。我到現在還記得,第一個攤位就是登山社,攤位上的學長學姐非常快樂的吵鬧著。我的兩個姊姊在大學時代都參加了登山社和合唱團,我一心嚮往著爬山唱歌的快活日子。可是學長學姐們的聲音、他們的笑聲讓我恐懼得全身僵直。我沿著操場旁邊的陰溝,往前慢慢的走,一直鼓勵自己:「跨過去,跨過陰溝就可以了。跨過陰溝,不用看任何人,跨過去是什麼社團就參加什麼社團,不用想,不用考慮,隨便什麼社團也比沒有好。你只需要跨過陰溝。」
我始終沒有勇氣跨過陰溝。那一年,我沒有參加任何社團。大學四年裡,我始終沒有參加任何社團活動。我可能是台大唯一的一個從來沒參加過任何社團的校友了。
活著,總是如此困難。
因為這些社交上的嚴重挫敗,我無視自己學業上和工作上的優秀表現,主觀認定了自己是個無用而失敗的人。我非常需要別人的溫柔對待,需要保護,需要歸屬,需要安全。我不貪多,家庭、孩子,這樣就足夠了。
我完全願意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裡安然度過平凡的一生。不過,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種種人生轉折帶著我走出了家庭,看到了不同的可能、不同的自己,明白了過去的印象只是印象,不是真相。我渴望尋求真相。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還有怎樣的可能?我為什麼這麼害怕?我要的到底是什麼?我能夠得到什麼?為什麼?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我對自己生命有過各種不同版本的解釋,每個人生階段、每個解釋都讓我更了解自己一點,更自在一點。從黑白分明的善惡對立,到被不當對待的童年,到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榮格的潛意識、奧修的生活智慧,到中年時對父母的同理、體諒與放下,到悲嘆時代造化弄人,到專心追求自我實踐,到渴望宗教或愛情的救贖,到寄情於藝術創作……每個階段,我都讀書,希望從別人的經驗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路。
我是看到了,這裡看到一點、那裡看到一點,就這樣拼湊出一個拼布娃娃般的自己。
直到這本簡單的小書,每一句都是在說我!完整而精準的描述了我的樣貌。
原來,這一切都有個簡單的解釋:高度敏感。
如果拿掉任何一項生命經歷,我都還會是我。如果拿掉「敏感」,我的人生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我多麼希望,自己能夠早一些了解高度敏感是怎麼一回事。更好的會是:如果我的父母能夠了解高度敏感的孩子是怎麼一回事。我的人生將會是何種風景呢?
如果你,或者你的小孩,甚至你的配偶、家人、朋友,具有敏感特質,如果你正在為此煩惱,你就必須讀這本書。
你將會了解,這一切不是任何人的錯,而且,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
你將會了解敏感的力量有多麼的大,多麼的影響了人生的每一個層面。你將會看到,如果不了解「高度敏感」是怎麼一回事,敏感度不同的人相處時,雙方能夠多麼的痛苦。而這一切痛苦,都是這麼的不必要。
我建議你先做書中的問卷,看看自己、孩子、配偶、家人或朋友,是否具有高度敏感的特質。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本書將幫助你瞭解高度敏感的世界,知道如何養育高度敏感的孩子、如何與高度敏感的人相處、如何看待高度敏感的人──包括你自己。
祝福天下所有敏感的心靈!
前言
如果你正在讀這幾個字,可能是你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敏感。你可以先做「家長問卷」進一步瞭解何謂高度敏感。如果問卷中的狀況感覺很熟悉,就繼續讀下去吧……歡迎進入高度敏感兒童的世界。大家都知道,從出生開始,每個孩子就有自己的個性。「即使還在嬰兒時期,她就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她一定要得到,否則天下大亂。」「他總是脾氣很好,什麼都無所謂。」就像所有的孩子,你的孩子也遺傳到了一套獨特的內在氣質。分開來看,每種氣質都沒什麼獨特之處,只是某種具代表性的典型,例如說「意志強」「脾氣好」等等。
高度敏感也是一種內在氣質,15~20%的兒童具有這種特質,男女比例相同。有些嬰兒不在乎你餵他吃什麼、室內溫度是多少,不在乎音響開得多大聲、光線有多亮。但是高度敏感的嬰兒會注意到任何新的味道、任何的溫度改變,他們聽到大的聲音或是被強光照到眼睛就會哭。這些嬰兒年紀大一點之後,情感往往也很敏銳。他們傷心的時候很容易哭,也比較容易擔心,但是開心的時候又開心得不得了。他們在採取行動之前比較會先思考過,所以看起來好像比較害羞或者害怕,其實他們只是在觀察。再長大一些以後,他們常常成為非常善良、有良知的人,他們會受不了不公義、殘酷或不負責任的事情。
當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高度敏感的孩子也是各個不同,因為他的遺傳特質、教養環境和學校經驗都不相同。他們可能很外向或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可能堅持度很高也可能容易分心,可能霸道也可能適應力良好。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敏感兒童的共通特質。
◎為什麼寫這本書
先談談我對敏感成人的研究,以及為什麼將研究觸角延伸到兒童和親職教育。我是做研究的心理學者,也是從事臨床工作的心理師。我自己就是高度敏感的人,還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十二年前,我開始研究敏感特質,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面談過成百上千的敏感成人、家長和兒童。另外還蒐集了幾千份問卷資料。這些研究成果我已經發表在專業期刊上,而本書提及的資料也都是有證據支持的。事實上,這個現象的研究存在了五十年,只不過是用別的詞彙形容這些孩子,像是感覺閾值低、天生害羞、內向、膽怯、壓抑、負面思考等等。這本書就是想幫這些孩子「正名」。使用正確的辭彙可以讓我們用新的角度看待這些孩子。
例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正在觀察,我們常常說他害羞或害怕,而不會想到說,也許這只是一個很敏感的孩子,喜歡在採取行動前先觀察清楚。或者一個孩子正在留意所有的情緒和細節,我們卻可能擔心他「過度反應」或「無法避輕就重的忽視不重要的事情」。然而,擁有一套非常敏感的神經系統、能夠注意到各種細節,有什麼不好?何況誰知道什麼細節是不重要的呢?失火之前,大概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出口在哪裡吧?
因為我自己就是高度敏感的人,所以我知道敏感的人在想些什麼。遇到某些狀況,我們確實可能比較害羞或焦慮,但我認為主要的問題不是害羞或焦慮,而是敏感。我及其他人的研究都顯示,敏感特質將來會成為孩子的優點還是缺點,全要看家長的教養態度。如果我們將孩子的特質視為「敏感」,就比較能夠看到他的優點,比較能夠養育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自從我出版《高度敏感成人》(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及《高度敏感者的愛情關係》(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in Love)以後,許多人告訴我:「我就是這樣,完完全全就是這樣,我不知道別人也有這些感覺……渴望安靜獨處、總是感覺得到別人、總是想做對的事情。」他們都很遺憾父母以前不瞭解敏感特質,或是希望我告訴他們如何養育同樣敏感的孩子。
一般的親職書籍裡,不會提到養育敏感孩子的特殊需要,例如怎樣維持適度的刺激。如果不考慮刺激的程度,很多建議可能引起更多問題,例如一般書中建議的處罰方法對於敏感的孩子可能太刺激了,孩子會過於激動,以至於無法學習你想給他的教訓。這些親職教育書籍沒有考慮到敏感孩子的需要,因此有了這本書。
我知道養育敏感孩子可能遇到許多困難。有些人會覺得孩子不對勁或自己是不稱職的家長。這本書就是要協助你擺脫這種感覺,你將學會放輕鬆,孩子也因此能夠終於放輕鬆了。
如何使用本書
我強烈建議你讀完整本書。第一部分是關於敏感、你自己的個性如何影響親職功能、養育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重要議題。第二部分則針對特定年紀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到獨立生活的年輕人。你應該全部讀過,因為:(1)每一章都有新的想法,可以應用在其他年紀的孩子身上。(2)壓力大的時候,敏感孩子的言行可能退化到比較小的年紀,心情好的時候,言行則可能像年紀比較大的人,所以不同年紀的親職技巧都可能用上。(3)瞭解之前發生的事和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對於你目前的親職功能會有幫助。
某些章節後頭的「應用篇」可能很有幫助、做起來很有趣,但非必要。
書中提到的所有個案都是真人真事,只是名字和身分細節有所改變。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愉快的使用這本書。擁有敏感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確實,孩子與眾不同會讓你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一向認為:你必須願意擁有與眾不同的孩子,才會擁有與眾不同的孩子。你確實有個與眾不同的孩子,這本書就是要教你如何養育他,使他不但與眾不同,而且還健康、有愛心、適應良好而快樂。
◎家長問卷: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
請仔細閱讀下列的描述,只要是部分符合或是曾經符合孩子的個性,都請在□中打勾。
我的孩子……
□ 1.容易受到驚嚇。
□ 2.抱怨衣服粗糙扎人、襪子縫線不舒服、衣領標籤磨得皮膚癢。
□ 3.一般而言,不喜歡大的意外驚喜。
□ 4.用溫柔的勸說比嚴厲的處罰有效。
□ 5.好像可以讀我的心。
□ 6.語言能力較同齡小孩成熟,會使用超齡的詞彙。
□ 7.會注意到最微小的不尋常味道。
□ 8.幽默機智。
□ 9.直覺強。
□ 10.經過興奮的一天後,難以入睡。
□ 11.遇到重大改變有適應困難的問題。
□ 12.如果衣服溼了或弄髒了就想要換衣服。
□ 13.有問不完的問題。
□ 14.是完美主義者。
□ 15.注意到別人的不開心。
□ 16.喜歡安靜的玩耍。
□ 17.問深刻而需要思考的問題。
□ 18.對痛苦非常敏感。
□ 19.在吵雜的環境中會顯得焦躁不安。
□ 20.會注意到細節(例如你動過家裡的擺設或是換了髮型)。
□ 21.爬高之前會先考慮是否安全。
□ 22.沒有陌生人在場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好。
□ 23.對事情有深刻的感受。
計分
如果你勾選十三個以上的項目,孩子大概就是高度敏感兒童。但是你不應該完全依據這個問卷結果來決定如何對待你的孩子。如果你只勾選了一兩項,但是這一兩項特質極為強烈,那麼你的孩子仍然可能是高度敏感的孩子。
推薦
推薦序1/黃迺毓遠流編輯邀請我為這本書寫篇推薦文,我躊躇了幾天,因為我從來沒清楚想過:我是敏感型的人嗎?我的敏感「指數」如何呢?
回想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粗枝大葉,事後不斷道歉,因為「我之前沒想到……」或是「我不知道他會那樣……」,這些「始料未及」的經驗給了我相當的挫敗感。
也有很多時候,我受不了別人的「邋遢隨便」,往往責怪別人(尤其是家人或學生)──怎麼連這個都要我提醒?!這類的經驗也往往讓我氣急敗壞。
預先看到書中的家長問卷,我假裝自己是我的家長,試著做做看,竟然得到十一個「是」,十二個「否」,原來我是「中庸之徒」,往好處說,是該敏感時敏感,不必敏感時遲鈍,往壞處說,會不會也造成「該敏感時遲鈍,該遲鈍時太敏感」?若是前者,我就太幸福了,萬一是後者,那就太慘啦。
為了對自己有更多了解,我答應寫這篇推薦文,也從閱讀中得到許多啟發和樂趣。作者本身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而她有個高度敏感型的孩子,更有趣的是翻譯者也是高度敏感型的人。因此這本書的內容不僅建立於知識,字裡行間更充滿了對人的豐富關懷。
在家庭教育的領域裡,經常談到親子互動或任何其他的人際關係,我們一向強調知己知彼,但不一定要百戰百勝,事實上,若真的能對自己和對方有真正的認識,結果應該是雙贏的,反之也只有雙輸。
高度敏感的人在這個「普遍粗魯」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是蠻辛苦的。這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人很可能被冠上龜毛或是神經質的標籤,他們的挫敗感也令許多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難以理解。但是如果高度敏感的人可以因被瞭解而被真正接納,他們的人生和對他人的貢獻應該更可以充分發揮。
在親職教育中,專家常要求父母要「接納」孩子,有人以為接納就是「隨他去」,但是真正的接納建基於認識,我想起以往的經驗,有些朋友與其父母的關係一直都在緊張甚至破碎狀態,由作者的觀點來看,那是因為父母有幸生了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卻不懂得孩子為什麼那麼難帶,而孩子也知道父母愛他,但是又常常受到父母無心的情緒傷害。親子雙方愛得很痛苦,卻一點不明白為什麼對方跟我不一樣。
我很欣賞作者的比喻,她以「分橘子」來舉例說明不同敏感度的人如何處理接收到的訊息,高度敏感者不是分為大、中、小三個槽,而是可能仔細分成十五個槽,真是非常傳神。作者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交代許多「撇步」,這樣的細節在我的書上是不會出現的,因為我的敏感度遠不及她,但是對擁有高度敏感孩子的父母來說,這些教戰守則非常實用。
其實,不管你自己或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這都是一本很精彩的親職教育的寶典。在家庭中,處理夫妻關係或其他親人的關係,都會很有幫助。
【推薦者簡介】
黃迺毓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博士,現職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專長研究領域為:家政教育、家庭教育、親職教育、兒童文學。由於對童書的熱愛,致力於將閱讀、童書、家庭教育、親職教育結合,積極推廣親子共讀。曾翻譯多種兒童繪本並著有:《家庭概論》《家庭管理》(空大),《家庭教育》《家政高等教育》(五南),《童書是童書》《心靈轉彎處》《享受閱讀──親子共讀有妙方》(宇宙光)等書。
推薦序2/王珮玲
「你現在的心情好像比早上好一些。」
「你衣服這邊的線掉出來了!」
朋友是位超敏感的人,對於身旁人、事、物細微的改變都能知覺到,彷彿天生有張靈敏的鼻子,能嗅出周圍的變化。她也是位具有超強的覺察能力的人,非常擅長細緻的思考,並喜歡藉由文字表達敏銳的察覺和情感,在進行任何行動之前,常有謹慎的思考;相對地,由於她過度的敏感,與其他人相比,往往能感受更深層的痛苦與落寞,甚至是死亡的經驗。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更清楚瞭解這位朋友天生的高敏感度,更清楚如何同理她內心的喜悅與痛楚。
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人在嬰兒階段就已經發展出敏感度和覺察能力,能察覺母親的情緒及回應;到了兒童或成人階段,更能嗅出家人或朋友透露出的細微訊息,也能瞭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如果成人能夠知覺孩子高度敏感的特質,就比較能夠同理孩子的內心感受,瞭解孩子情緒的起伏,相反地,則無法察覺他們內心的情緒經驗。
事實上,孩子的敏感度和爸媽教養方式是相互影響的,兩者間的關係如同齒輪,或大或小都無所謂,只要能卡榫在一起,就能順暢運轉;換句話說,無論孩子或家長敏感度高低,只要教養方法因應得宜,親子間就能互動圓融。這本書提供了一些從嬰兒期至青年時期的具體輔導策略,對於家中有高度敏感孩子的家長非常受用。尤其本書的作者不僅是位心理學的研究者,還是位臨床工作的諮詢師,甚至本身也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能從學理基礎、個案的諮詢和自身經驗,深入淺出地描述養育高度敏感孩子的多元方法。
難能可貴的是譯者文筆流暢,讀起來輕鬆愉快!!
【推薦者簡介】
王珮玲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美國馬里蘭大學、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職教育部訓委會、民生報記者,現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專長為兒童氣質研究與發展評量,近十年來經常就此領域,對幼教老師和父母舉辦專題講座和研習工作坊。相關著作包括:《幼兒氣質研究》《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心理)《你知道孩子的氣質嗎?》(遠流)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