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暑假,又到了補習班肉搏戰的時候了,我家信箱中每天都塞滿了各式各樣的宣傳 
品,我好奇的拿起來看一下,發現很多宣傳文字不正確,有些觀念需要釐清。首先, 
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人生是看終點,不是看起跑點。起跑的再快,姿勢再優 
雅,沒有跑到終點也是枉然。

同時人生跟賽跑不同,人生的輸贏很難定義,不像拿馬錶計時那麼簡單,而且就算 
贏很重要,跑的過程更重要,如果眼光只放在終點,會失去人生最有意義的部分,如 
果只強調贏,這個孩子會在衝刺到終點後發現除了虛名一無所有,因為親情、友情、 
愛情都需要時間去培養而這些都比「贏」更重要。

第二,早早送孩子去上才藝班、補習班並不能使他成為天才,美國北卡羅萊納州 
的啟蒙計畫及嬰兒健康發展計畫(IHDP)的成果現已有專案報告出來,它的解釋不全然 
如坊間所言。這兩個專案都是針對0到3歲的社經弱勢兒童提供早期豐富的多元環境, 
然後長期的追蹤,在這些孩子5歲,8歲,12歲及15歲時去看早期環境對後來表現的成 
效。也就是說,如果給予高品質的學前教育能否免除早期環境缺乏刺激所造成的智慧 
低落。

結果發現早介入幫忙雖然有好處,但是它並不能使孩子變成天才,這些孩子的智 
商比起對照組都有升高,但是仍然在一百左右,而一百是全國的平均智商。也就是 
說,密集教育經驗有好處但只能使孩子原來的能力發展出來,並不能使他們成為天 
才,而且這個智商上的差異在兩組孩子入學後,慢慢消失,當然早期參與計畫的孩子 
在留級和中輟比例上少,也就是說,早期的發音、識字閱讀訓練幫助孩子跟得上學校 
進度,跟得上,自然中輟或留級的機率減少。

這個研究最重要的是這些孩子到了十二歲都接受七年正式學校訓練以後,兩組在數 
學成績及心智彈性(即問題解決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原始腦力)上沒有差別,但是早 
時有學閱讀的孩子,語文能力好些。早期介入所增加的智商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正 
式教育的長短而逐漸減少。

尤其是在這分報告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即發現母親智商可以解釋十二歲兒童學業 
成就差異的25%,而早期介入只能解釋6%的差異,也就是說,對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 
說,母親的態度、智商、個性,非常重要比早期提供良好的環境更重要。

在這個報告所顯現的數據其實是一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上一直看到的,母親如果受過 
高等教育,早介入的影響就非常少,以台灣來說,大部分的父母不必擔心孩子會刺激 
不夠,導致發展遲緩,我們應該擔心刺激太多,孩子承受不了。但是母親的態度有深 
遠關係這個發現就非常重要了。

「十月的天空」這本書是個很好的例子,它的作者為美國西維琴尼亞州礦區的窮孩 
子。1961年十月的一個晚上,他看到俄國的人造衛星飛越美國的天空,他就跟他母親 
說他要發射火箭,他母親很支持他,並沒有像別人一樣說,「飯都吃不飽,發射什麼 
火箭,糟踏錢」,他在母親的鼓勵下,火箭發射成功,拿到了州科展的第一名,使他 
得到獎學金離開小鎮去念了大學,從此他的人生不一樣。

當他從美國太空總署的總工程師位子退休下來時,他寫了「十月的天空」這本回憶 
錄,裡面講到沒有他母親,他現在跟他同學一樣,在地底下挖煤。所以父母對孩子的 
正確態度遠大於送他去補習班、才藝班,因為只有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挑戰世界, 
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