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

閃咭不是教孩子的好工具(澄2y5m)


自問曾經是個很響往用閃咭的效果的媽媽。 亦很明白一時三刻很難說服一些想確實執行使用flash card教育的家長。


自己育兒兩年多以來的經驗卻告訴我, 過早教文字是不可行的。或者也因應不同性格的孩子而定, 因為小Bie是個不太專注, 不喜歡學習她不明白的事物的小孩(其實這也很正常!)


自15個月大開始, 小Bie其實已經不斷表現出她已認識的文字了, 事隔14個月的今天, 發覺這些被動學習方法所習得的文字差不多都忘記了! 相反, 如果是跟她玩遊戲, 愉快中學習的文字她就能緊記!


除了文字以外, 媽媽最近更發覺連圖書、故事情況都類似。一些你極度喜歡的圖書, 當初非常熟悉的情節, 今天居然連書名也不記得了、連媽媽提示也似完全忘記了一樣! 媽咪又以為是小孩子沒記性吧? 卻發現原來一些更"陳年"的事件, 親身的經驗令你印象深刻! 至今難忘, 可以把只有一歲多的事件如數家珍般描述出來! 所以,媽咪又悟出了一些育兒真理來... 以後會再多加豐富你的生活經驗,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source from: 周碩@濬濬 blog


閃咭不是教孩子的好工具



網誌分類:幼兒教育 |
圖片
網誌日期:2008-11-19 13:41

最近與一位資深的幼兒教育專家聊天,他感嘆香港幼兒教育的淪落,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從金錢出發呀!例如號稱能在小學入學前能認識過千文字的閃咭,令許多家長趨之若鶩,可是原來閃咭並不是教幼兒識字的好工具呢!


以下是這位良心幼兒教育家的心聲──


文字的學習次序
文字是抽象符號,最初用作記錄,代表具體生活事物,若當初的作用是記錄的話,重點在於幫助記憶的淺顯事物,這種行為的原始動機完全是非常個人化的。後來經過不斷的進化,文字便成為教育的工具!
試想想,對沒有體會過具體生活經驗的人來説,文字能有甚麽意義?
體驗能令人(包括所有年齡層的人)產生感覺,而感覺教育為所有教育之先。孩子若缺乏經驗,他們不能從文字而獲得感覺,沒有共鳴(潛意識的認同而得到的滿足),便難以專注投入及領悟書本的好處,所以生活經驗和體會應該早於文字閲讀。也就是說的當幼兒缺乏豐富生活體驗時,書本閲讀對他們而言意義不大。
文字或語言都必然建基於邏輯思維,要擁有有條理的演繹和秩序的思維能力,才能將文字聯繫起來形成文字組織力及語言邏輯性,但閃咭的方法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在沒有邏輯性的急速轉換之下,幼孩在迫不得已的瞬間只能趕得及將聲音與符號聯繫起來,而沒有足夠時間讓他們理解文字的意義,最後演變成發音的反射作用(不經思考而作出的行為),從而抹煞了文字的意義,而令文字在孩子的心目中成為只是應付成人的工具。
文字應該是活生生、不死板、非公式化的,我們要將黑色線條(文字)附上靈魂,而做到真正「語言藝術」,令孩子能感受,共鳴及享受。


燃點學習熱情最重要
據上文所說,文字是用以代替事件或事物的符號,若孩子對現實的事或物還沒有直接認識之前,我們便使用符號的間接替代的話,是否有點不合常理?做事的先後次序對結果會有很大的影響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若大家同意文字是抽象符號的話,大家便要知道人要能掌握實在的關係觀念後,才可能產生抽象的思考,否則只靠單向輸入死記硬背的知識,那麼便不能產生文字帶給人類創造性抽象思維的目的了。若把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文字教育介紹給孩子的話,人有先入為主的心態,這樣便不能提起孩子對文字的興趣,他日想重新激發孩子對文字的興趣或熱愛便非常困難了!
萬幸的是,雖然中文字是世上5大難學的語文之一,但是中國的漢字演變是十分有趣味的過程。其實,文字的由來才是最吸引孩子主動認知的重要一環,若家長願花時間及帶趣味性的來演繹第一次文字的「出場」,從而帶動孩子對中國的淵源流長的文化產生興趣或熱情的話,孩子熱愛文字的動機便會被燃點起來!


被動接收荒廢主動學習能力
有所謂的教育家,將「閃咭教字法」形容為「提早填鴨」、「盡快拔苗」、「不顧及學習者心理的方法」、「催眠灌輸」等。那其實是「為父母及迎合市場而演的戲」。事情再簡單不過,學習最重要是過程,而不是製品;但可惜是家長就是要製品,而不是過程。這便是受教育者和能控制受教育者的衝突。而事實上,教育的方法或多或少地被沒有修讀教育的商人透過傳媒左右家長的思維,將「快就是好、早就是聰明」的不正確訊息灌輸給家長。
在胚胎學的研究中的發現:一切教育訓練都只能在個體成熟的基礎上進行。至於什麼是個體成熟?那是指人類個體應該有的最基本學習能力,尤其是意識的學習,(文字是建基在相當意識上的學習),若五觀、動作及感覺尚未成熟之際,這類學習對學習者當時未能產生意義的話,便是十分不尊重學習者(我們的孩子)的行為,尤其是在嬰兒期他們處於無意識層次,連準備面對生存的能力都還沒有時,我們便要他們準備我們設定的教育系統考試上,多可憐啊!
若果我們要不斷的硬灌輸(被動接收的學習方法),只會令主動自發學習的能力荒廢。


正確的習字過程
全語言所說的「聽、講、讀、寫」口語必先於文字書寫,這是學習語文的邏輯。人類是先吸收口語後再模仿說話,在取得說話的技巧、邏輯、表達及與人溝通的認知後,才將言語變成文字的這個步驟向展示孩子,那時孩子們才能感受到「黑色線條」的威力。他們便明白原來文字跟口語一樣,可以運用技巧和既定邏輯來達到表達及與人溝通的目的。再繼而產生對文字的傾慕及興趣。我們稱此為「文字敏感期」。依照這樣的教育方法才能燃點起孩子對書本熱愛的激情!
請不要剝奪孩子對文字好奇、發現、發問的激情機會。這個重要的過程能影響一生的學習啊!
所有的學習都有過程,而在過程中是能學得最多的,要有過程出現才能被享受,這是能獲得體驗的樂趣機會。而閃咭只是短暫的一閃及不能持久的方法,若你試試問孩子︰「你懂的文字是怎樣學到的呢?」我相信他會答「不知道!」如果孩子不知道習字的途徑,他以後怎能做到自學!
文字是人類溝通工具,但只是一種有限制的工具,因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及文字。若家長要用閃咭來教孩子,最多只可以做到一兩種語言,但日後呢?能確實令孩子對不同的文字也產生激情嗎?所以我們更要令學習文字的過程產生意義,來製造學習的內在能力,而不是硬灌輸的只求製成品(Product)。作為成人,我們是要幫孩子產生對學習的優質心理質素,最終令其能自發主動學習。請不要製造一個預設的製成品,因孩子是人,請容許他有自發學習的機會吧!尤其是學習「文字」,因為「它」是在現今的人為社會裡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啊!


文字是抽象意識層面的工具,若孩子還處於無意識期時,尤其在一歲以下,他們動作還在發展中,而心理更是未成熟,連自己是甚麼都還不知,文字對他們來說只是一些黑色線條在一張叫「紙」的平面東西上面,他們這時只能明白具體,對抽象的文字實在難以理解,請容許孩子在嬰幼兒期多做些動作練習及感官訓練,先架構「自我」,待他進入意識期才讓他學習有意識的文字吧!這才是顧及學習者心理的尊重做法!


如果在幼兒幾個月大就給他們看閃卡,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詳情可參考:http://hk.myblog.yahoo.com/zoechowshek/article?mid=819 閃咭不是教孩子的好工具)。從小就接受閃卡訓練的孩子,上了幼稚園後便只會挑選平面的東西玩,而不願玩立體的教具,這是右腦沒有得到啓發的明顯特徵,因為善用右腦思維的孩子,在使用實體生活用具方面會有較佳表現,偏好平面玩具正好能説明幼兒的右腦沒有像使用閃卡的宣傳口號那樣,真的達到了刺激右腦思維的目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