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rom: 周碩@濬濬 's blog
積木適合一歲半以上的小孩。對於幼兒來說,先讓他們接觸純天然原木的積木較佳。為什麼沒有顏色的積木反而比色彩繽紛的更好?不用奇怪,大多數家長只是被玩具店內較多彩色積木出售的情形所誤導,以成年人的主觀直覺認為孩子較喜歡五顏六色的積木。其實,首先讓幼兒接觸的應是純天然原木的積木才對。
為幼兒挑選積木,應以純天然原木積木作為一個起點。
初階首選純天然原木積木
選擇原木積木的目的,可以讓小孩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的形狀,而不會由於顏色過於鮮艷而分了心;先認識形狀,不止是平面的形狀(正方形、圓形、長方形、三角形等),還可以由淺入深教導立體的形狀(圓柱體、圓椎体、長方體、三角柱體等),教顏色可以容後再做。這麼做最主要的理由,是因為小孩識別顏色只能單靠眼睛視覺,這對幼兒來說,比從實體積木學習來得困難。要兩歲左右的小孩分辨不同的顏色,可能未必懂得用言語表達出來,可是他們對形狀則有較清晰的概念。因此,在幼兒最初接觸積木時,最好給他們純天然的原木積木,避免色彩擾亂他們學習形狀,這個階段先集中教導幼兒以雙手觸覺能夠找到答案的事物上就好。
雖然孩子能透過觸覺認識拿上手的積木形狀,家長可依據積木形狀來選擇教具,不過箇中還有一些細節不應忽略。例如積木的切邊會有尖角嗎?否則尖角利邊可能會刺傷幼儿的細嫩小手。現在大多數的積木都有圓邊設計,已考慮到刺手問題。此外積木形狀也有學問,齊備不同的形狀可以讓孩子了解到哪種積木才能疊高,以及哪些形狀可以疊得穩當、不易倒塌,又有哪些形狀卻不能堆疊起來,這些其實都是一些基本的物理原則。要知道,涉及到科學常識,我們若要很具體地向小孩子解釋清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透過實體的積木操作,了解這些基本的物理原則就不是難事。
物理是非常具體的科學,相對生物和化學則無法透過觀察而學習得到,例如生物,多涉及體內或隱性的知識,肉眼看不見,也因此較難明白理解。至於物理現象,孩子可憑肉眼觀察學習得到,例如:一個球體積木,孩子可明顯分辨出球體能夠滾動;正方體或長方體等立方體積木則無法滾動;而圓柱體和橢圓體雖然也會動,可是卻因形狀受到方向性限制……這些都是透過操弄、堆疊積木,幼兒能學到的基本物理常識。
推倒積木不是惡作劇
孩子玩積木時家長還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就是他們會嘗試拿起堆疊起的積木,用手指推一推,看看積木會不會動,通常他們會拿起兩塊或三塊積木疊高,然後推倒。這個動作,正是在掌握物理的最基礎、最根本原理的學習過程。透過推倒積木的過程,能使他們發現積木會隨使用的力度多寡,而推彈得遠近距離有所區別;用力小一點,積木會彈得較近,用力大一點,積木會彈得較遠,這是物理學中的拋物線原理。
小朋友必須透過親身的嘗試,靠手部的觸覺體會、眼睛觀察才能明白以上的物理原理,因此成年人應該容許小朋友嘗試去推倒積木,這樣並非過錯或故意搗蛋,而是一種學習過程。推倒積木的時間大約會持續一至兩個月左右,當孩子體會或明白了必然的結果或現象之後,推倒積木的行為便不會再持續下去,不必過於擔心,更不必刻意阻止甚至責駡。
然而,一旦家長不容許小孩子推倒積木的行爲,這階段出現的時間反而會拖得更長。要是到了四、五歲時,家長仍不准許孩子嘗試推倒積木,這個年紀的孩子便會出現推倒其他東西的行為,目的其實也是出於學習的本能,然而成人面對這種情形,自然會認為這是因為小朋友頑皮,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也算是無辜的。到了四、五歲時,力氣比以前增強,所以更會嘗試推倒較大型的物件,那樣的話則會對其他人造成危險性,只要家長明白箇中道理,與其將來形成這樣的困擾,不如趁小孩還小的時候,任由得他們推倒積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